NASA揭示IC 2163和NGC 2207星系:來自深空的“紅眼睛”
透過聯手合作,NASA的韋伯(Webb)和哈伯(Hubble)太空望遠鏡結合中紅外光、可見光和紫外線,提供了迄今為止分辨率最高的IC 2163 和NGC 2207 影像。這種可怕的銀河”面容”讓人想起了神話中的人類獵手,比如阿爾岡奎族的蛇妖–一種面容憔悴、血肉模糊、雙眼發光的怪物,它越吃越大,而且永遠不會飽。
美國太空總署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發出的中紅外光和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發出的可見光和紫外光共同作用下,這些星系呈現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色調。 這對天體在數百萬年前擦肩而過。 左側較小的螺旋星係被命名為IC 2163,它從右側較大的螺旋星系NGC 2207後面穿過。 資料來源:NASA、ESA、CSA、STScI
但這張由詹姆斯-韋伯(James Webb)和哈伯(Hubble)太空望遠鏡捕捉到的圖片並不是銀河系的吃人事件–至少目前還不是。
左邊較小的星系–IC 2163,在數百萬年前”溜”到了右邊較大的星系–NGC 2207的後面。 雖然我們無法等待數百萬年後再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研究人員可以利用韋伯發出的中紅外光和哈伯發出的紫外光和可見光的清晰組合來了解這對星系的更多信息,並改進可能預告星系即將發生的”驚險”的模型。
這段影片介紹了一對螺旋星系,左側是IC 2163,右側是NGC 2207,它們距離地球1.14 億光年。 這段旅程從詹姆斯-韋伯(James Webb)和哈伯(Hubble)太空望遠鏡的中紅外線、可見光和紫外光的新影像開始並結束,包括韋伯的中紅外線影像和哈伯的可見光和紫外光影像的短暫漸層。 觀看這些令人著迷的觀測結果被分開,然後作為綜合觀測結果再次呈現。 這次巡迴展出了恆星形成的驚人細節、血紅色的衝擊鋒,以及在宇宙景觀中”迴盪”的遠古超新星爆炸的痕跡。 來源:NASA、ESA、CSA、STScI、Danielle Kirshenblat(STScI)
仔細看看這些星系。 它們看起來幾乎栩栩如生,就像光禿禿的臉龐上流著鮮血。 它們那強烈的、像眼睛一樣的核心似乎在凝視著浩瀚的宇宙黑暗,給人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強大氣場。
幸運的是,這種陰森恐怖的外觀只是一種幻覺。這些星系相互擦肩而過。 左邊較小的螺旋星系,即IC 2163,在數百萬年前的一次相遇中,慢慢地”爬”到了右邊較大的螺旋星系NGC 2207的後面。
這對星係不同尋常的恐怖色彩來自於美國太空總署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到的中紅外光,以及哈伯太空望遠鏡發出的可見光和紫外線。
從衝擊鋒上可以看到它們親密接觸的痕跡–明亮的紅色色線可能揭示了星系物質碰撞的區域。 這些區域,包括看起來像”眼瞼”的特徵,賦予了這兩個星系鼓起的、像血管一樣的臂膀。
它們最初的經過很可能改變了它們優美的旋臂,在不同的地方引出了潮汐延伸。 例如,在IC 2163的核心和左側之間延伸的微弱的小旋臂很可能就是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 其他一些飄忽不定的捲鬚似乎在星系核心之間延伸,而另一個延伸部分則從較大星系的頂部流出,形成一個半透明的細臂,幾乎消失在屏幕之外。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IC 2163 和NGC 2207 星系的中紅外線影像,讓人聯想到逝去已久的冰冷屍骨和陰森恐怖的蒸氣。 兩個發光的大”眼睛”位於星系的核心,輕紗般的旋臂伸向浩瀚的太空。 圖片來源:NASA、ESA、CSA、STScI
恆星苗圃: 新恆星的誕生
這兩個星系的恆星形成率都很高,就像無數個獨立的心臟在它們的手臂上跳動。 每年,這兩個星係都會產生相當於二十幾個太陽大小的新恆星。 而我們的銀河星系每年只產生相當於兩三顆太陽大小的新恆星。 近幾十年來,這兩個星係也發生了七顆已知的超新星,與銀河系平均每50年發生一顆超新星相比,這個數字是很高的。 每顆超新星都可能在它們的臂膀中清理出空間,重新排列氣體和塵埃,這些氣體和塵埃後來冷卻下來,使許多新恆星得以形成。
要發現恆星形成的”動作序列”,可以尋找哈伯用紫外線捕捉到的明亮藍色區域,以及主要由韋伯的中紅外線資料詳細描述的粉紅色和白色區域。 較大的恆星區域被稱為超級星團。 在大星系上方向左纏繞的最頂端旋臂中,就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 星系中的其他明亮區域都是小型星爆–許多恆星在那裡快速連續地形成。 此外,左側較小星系IC 2163 的頂部和底部”眼瞼”也充滿了新形成的恆星,並發出耀眼的光芒。
這是同一場景的兩個視圖,分別顯示了兩個重疊的螺旋星系,左側是IC 2163,右側是NGC 2207。 左邊是哈伯太空望遠鏡的紫外線和可見光觀測圖,右邊則是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中紅外線觀測圖。在哈伯的影像中,充滿恆星的旋臂發出明亮的藍色光芒,星系的核心則是橘色。在韋伯的圖像中,寒冷的塵埃佔據了中心位置,將星系的旋臂映成了白色。 恆星仍然深深嵌入塵埃的區域呈現粉紅色。 其他粉紅色區域可能是位於這些星系後方的天體,包括被稱為類星體的活動超大質量黑洞。將視線轉向韋伯望遠鏡影像的右下方。 最大、最亮的粉紅色區域閃爍著八個突出的繞射尖峰,這是一個小型星爆–許多恆星正在這個區域快速連續地形成。韋伯影像中白色旋臂上的花邊狀洞通常是很久以前超新星爆炸的地方。哈伯影像右上方和左下方的黑色區域不包含任何資料。 資料來源:NASA、ESA、CSA、STScI
銀河系進化的未來
這些螺旋星系的下一步是什麼? 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這些星係可能會反覆搖擺。 它們的核心和臂膀有可能融為一體,留下完全重塑的臂膀,以及核心處更明亮的、像旋風一樣的”眼睛”。 一旦它們儲存的氣體和塵埃耗盡,恆星形成的速度也會減慢,屆時一切都將歸於平靜。
想”拆解”這些圖像嗎? 請查看韋伯中紅外線影像中星系的骨架狀外觀,並將哈伯和韋伯的影像並排比較(上圖兩張影像)。
這張由哈伯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IC 2163 和NGC 2207 星系影像。 哈伯的數據來自其寬視野行星照相機2 (WFPC2)。
影像顯示了比例尺、羅盤箭頭和供參考的色鍵。比例尺頂部標註的單位是光年,也就是光在一個地球年所走過的距離。 (光傳播的距離等於刻度條的長度需要三年)。 一光年約等於5.88 兆英里或9.46 兆公里。刻度條也標有角分,這是天空中角度距離的度量單位。 1 弧秒等於1 度的1/3600 角。 滿月的角直徑約為30 弧分)天空中覆蓋1 弧秒的物體的實際大小取決於它與望遠鏡的距離。北和東羅盤箭頭表示影像在天空中的方向。 這張影像顯示了不可見的紫外線、可見光和中紅外線波長的光,這些波長的光被轉換成可見光的顏色。 色鍵顯示了收集這些光線時使用了哪些WFPC2 和MIRI 濾光片。 每個濾光片名稱的顏色是用來表示穿過該濾光片的紅外線光的可見光顏色。版權所有:NASA、ESA、CSA、STScI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是世界領先的太空觀測站,旨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奧秘。 憑藉先進的能力,JWST 正在揭示太陽系的細節,研究環繞其他恆星運行的遙遠系外行星,並調查宇宙的起源和結構,以加深我們對我們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了解。 作為國際合作項目,JWST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領導,與歐洲太空總署(ESA)和加拿大太空總署(CSA)合作,共同努力推動天文發現的發展。
30多年來,哈伯太空望遠鏡一直是天文學的先驅,它的突破性發現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 這台望遠鏡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和歐洲太空總署(ESA)國際合作的產物,由NASA 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負責管理其運作。 洛克希德-馬丁航太公司支持戈達德的任務功能,而科學運作則由巴爾的摩的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負責,該研究所由天文學研究大學協會營運。 透過哈伯強大的觀測能力,我們的太空視野繼續以非凡的方式擴展。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