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祖先嚴選」之一如今差點變成了野草
如果您在農村生活過,那麼您大概率就見過下面這種植物!這種植物的典型特徵是它的葉子背面是灰白色的,顯得非常獨特,具有辨識度。它叫苧麻,大半個中國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身影,而且它在中國幾乎所有那些自古以來人口較為密集的地區都有所分佈。
苧麻在中國之所以分佈如此之廣,是因為它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自古以來中國各地的老百姓都會想方設法地挪出土地來種植它。
“屋前屋後,種桑種麻”,這句中國古話中的“麻”其實指的就是苧麻。
而古人之所以要種植它,主要是為了獲取它的韌皮纖維——用於織布做衣物,在棉花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代主要只有兩種織物——絲綢和麻布。
絲綢的產量極低,所以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主要的衣物都是用麻布做的,而麻布主要就是用苧麻的韌皮纖維編織的。
雖然,古代農民把苧麻帶到的全國各地,但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種植苧麻了,我們看到的苧麻基本上是野化後無人打理的狀態,所以很多人直接把它當作了野草。
那麼有趣的問題是,苧麻到底是什麼樣的植物,為什麼就沒人種植了呢?
中國的“祖先嚴選”
現在網路上很喜歡說「祖先嚴選」都不會太差,其實苧麻算是最好的中國祖先「嚴選產品」之一。
苧麻又被稱為「中國草」,它起源於中國,是世界上品質最好的韌皮纖維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被種植的韌皮纖維作物之一(苧麻和亞麻到底哪個最先被人類種植有爭議)。
不過,苧麻具體起源於中國哪裡已經無從考證了,另外麻類織物都很難長時間保存,所以中國人何時種植它也已經很難考證了。
△ 河姆渡遺址中的繩索
據信,發現最古老的苧麻纖維使用是,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繩索,考古學家發現,該遺址中大部分的繩索都是由苧麻的韌皮纖維扭成。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距今已經有7000年曆史,由此可見中國人利用苧麻的歷史有多悠久。
另外,在浙江吳興縣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 考古學家發現了由苧麻織成的平紋細麻布,這意味著在大約4700年前,浙江一帶的古人就已經把苧麻纖維當作衣著原料了[1]。
用苧麻擰麻繩和做衣物是不一樣的,擰麻繩可能不用有意去種植它,但是把它當做衣服的原料,那肯定就意味著人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在種植這種植物了。
因為韌皮纖維要做成能夠穿著的衣物,它的工序非常複雜,靠簡單地野外收集,幾乎不可能研究出製作的方法,也不會有足夠的量。
說個題外話,我就是浙江人,我們對苧麻的感情好像和別的地方確實不同,舉個例子:
很多地方,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之外,都會在門上掛起艾草或者其它什麼植物用於驅蟲避害,我們這邊掛的是苧麻,不過我也看到浙江不同地方掛的植物差異巨大。
總得來說,中國種植苧麻的歷史非常悠久,它經過了歷史的考驗,作為韌皮纖維優質與否毋庸置疑。
另外,經過中國一代又一代人的精心培育,苧麻其實自身也變得非常強大,它的抗寒、抗旱、防蟲能力都非常突出,所以在中國東西南北都有所種植。
△ 苧麻纖維
“成績”和“麻煩”
我們前文一次又一次的提到“韌皮纖維”,有些讀者可能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其實就是植物莖皮中獲得的纖維。
剝出來的韌皮必須經過脫膠處理,才能得到其纖維,有些人可能做過漚麻的工作──就是把麻類植物放在池塘里十天半個月讓它自由腐爛,這道工序的目的就是為了脫膠。
據說,漚麻是個十分「酸爽」的工作,經歷過的人都表示不想再經歷了,不過大部分人漚的麻都不是苧麻,而是另外一種,叫作黃麻(在改革開放前後,黃麻以其超高的產量在中國廣泛種植)。
得到纖維之後,還需要把它搓捻成線——這個過程叫做績麻,用於麻繩的話纖維構成的線不需要太過於精細,但是用於織布做衣物的話,需要非常精細。
苧麻纖維是世界上最強韌的天然纖維之一,它作為衣物或麻繩都有很多優點,但是它也有缺點,它的彈性低、易碎,也就是耐用。
所以,當棉花傳入中國之後,人們便開始將苧麻纖維與棉花混合使用,把苧麻纖維和棉纖維一起搓捻製成棉麻線——完成這個就叫成績,這就是我們考試成績中“成績”一詞的來源。
在織布過程中,獲得成績是非常困難的,更準確的說是非常費時,據信最熟練的織布工人,一天也只能績成半兩線。
也正為把苧麻變成布是一個工序繁瑣、且困難的過程,所以由此滋生了「麻煩」這個詞,最早就是形容苧麻變成布十分繁瑣。
只要我們簡單了解用苧麻織布的過程——過去織布是苧麻種植的主要原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現在沒人種植它了,在這個高效的社會,沒人願意花大把時間去做這種布料了,同時可取代的人工纖維又太多了。
不過,有一種用苧麻純手工編織的布料——被稱為夏布,現在是一些高檔服飾的用料,只是需求實在有限。
苧麻的“第二春”
由於苧麻用於織布的需求急劇下降,所以它從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變成了許多人眼中的野草。
不過,未來苧麻很可能會重新被推廣種植,確切地說,它已經在煥發「第二春」的路上了。
以前人們種植苧麻只是為了獲得其莖上的皮,這是一種非常浪費的種植行為,據信一株苧麻只有5%的重量是有用的。
如果不是因為苧麻好種,而且一年能收好幾次,估計很難在古代中國推廣。
古人在培育苧麻這件事上,也都是朝著獲得它更多、更優質韌皮纖維方向培育,從而忽略了苧麻植株其它方面的作用。
其實,苧麻的葉子有著很高的植物蛋白——普遍高於20%,以及較低的粗纖維——普遍低於18%,它其實可以作為食物,我看到有一些地區的人就會用苧麻葉做清明果。
雖然現在人們不一定喜歡食用苧麻葉,但它已經在養殖業發揮作用——作為家畜飼料的原料被種植。
隨著苧麻植株作用的開發,現在一株收穫的苧麻,人們對它的利用率可以達到80%以上。
△ 最常見的幾種麻類作物和麻纖維
另外,像苧麻這種收貨營養體的作物,其生物產量遠高於那些收貨種子的作物,據信一畝苧麻可以收穫1.8噸以上乾物質,這意味著它固碳能力很強。
植株利用率高,固碳能力強,所以在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苧麻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