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被做成骨骼標本26年這隻鯨魚仍在外滲油
KOBO,也叫藍色海洋之王(King of the Blue Ocean),是陳列在美國新貝德福德捕鯨博物館裡的鯨魚骨骼展品,長約20米,是一頭幼年的藍鯨。它是博物館裡最受歡迎的作品,「漂浮」在最顯眼的位置,每天都會有很多遊客前來參觀。
人們總是會被它龐大的尺寸所驚嘆,同時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KOBO頭骨靠近脊椎的位置連著一根管子,管子下方則是一個裝有黑色液體的燒瓶。
根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KOBO已經死了26年了,製作成標本展覽也有24年了,但骨頭一直都有液體滲出。
目前已經收集了1200毫升了,1000毫昇在儲藏室,正在收集的容器中有200毫升。
原本應該更多的,因為頭十年,博物館忘記收集了,很多都直接滴在了遊客的衣服上。
黑色液體究竟是什麼?
其實,這種黑色液體是鯨魚身上的油。
藍鯨,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也是最肥的動物之一。根據一項研究表明,藍鯨的體脂含量非常高,超過35%(鯨奶的脂肪含量更高,高達42.3%)。
就拿KOBO來說,它死亡的時候大概是5歲,體重大約有36噸,那麼它體內的脂肪差不多也有12.6噸。
這些脂肪主要位於皮膚下的脂肪層,豐富的脂肪可以讓藍鯨在寒冷的海水中保持體溫,同時也可以作為一種能量儲備,即使長時間不進食,藍鯨也不會被餓死。
我們所熟悉的鯨油,基本上都是從鯨魚油脂層中提煉出來的。
過去都是現場捕撈,剝皮,取下鯨魚脂肪再熬煮獲取的,而鯨魚的屍體就會被直接丟棄在水中。
但開頭提到的黑色油脂,並不是來自鯨脂層,而是來自骨髓。
藍鯨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大油包”,除了肉肥外,骨髓裡也充滿了油脂。
骨髓裡的油脂,可以幫助鯨魚保持浮力,也是備用能源的存在。
一般來說,製作骨骼標本的工序是很多的,合格的骨骼標本,沒有一絲肉也不可能有油脂。
但KOBO骨骼在製作的時候,工人似乎有點「偷懶」。
鯨魚骨架的製作過程
KOBO的屍體,是在1998年3月3日發現的,死於輪船撞擊。
被發現時,它正被一艘長148公尺的船頂著走,由於位置是在船體下方,因此輪船上的人根本沒注意到它,也沒發現撞到鯨魚了。
隨後,屍體被船隻拖上岸,研究人員做了屍檢,發現藍鯨的死因比想像中要復雜,結論是:先被另一艘船的螺旋槳擊中身體,後和這艘大輪船相撞,並死亡。
死亡具體時間不詳,但事故發生的時間是在3月1日,藍鯨的屍體一直「卡」在船頭,被推著走了2天才被發現。
鯨魚的屍體最後是交由新貝德福德捕鯨博物館處理的,工作人員先剔除藍鯨骨骼上的肉,然後將它的肉和骨骼分別放入22個籠子裡,模擬「鯨落」的過程,浸泡在海底5個月,讓海洋生物清理藍鯨骨架。
清理乾淨後,這些骨頭被帶到博物館,晾曬,漂白,修補,重新組裝,藍鯨骨架於2000年開始展覽,並取名為KOBO。
博物館深知油脂去不乾淨,會導致骨頭發黃發臭,還刻意用化學溶液浸泡骨骼脫脂。
沒想到一番操作後,KOBO骨頭上的肉都被清理乾淨了,唯獨骨髓沒有處理好,這麼多年了,依然還在滲油。
最後
有人認為,一直滲油,就是博物館在處理的時候偷懶導致的。
確實,這麼說也沒錯。現在處理鯨魚骨頭,通常是將骨頭埋土裡,時間也會很長,好幾年。 KOBO在海底才浸泡5個月,顯然有點「潦草」。
但鯨魚本身也有問題,它的油也太多了,處理起來確實很難。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一個弓頭鯨標本,收藏160年了,也還在滴油。
但不管怎麼說,博物館的做法都值得誇讚。
既然一直在漏油,索性在2010年放了一個燒瓶收集起來,還能做個直覺的科普實驗,題目就是:KOBO的油到底能漏幾年,能漏多少毫升。
博物館的預測是,能一直漏到20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