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大學科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更強的古老版本
厄爾尼諾現像是熱帶太平洋中的一大團溫暖海水,它能改變全球的降雨模式。建模實驗顯示,無論大陸的位置如何變化,太平洋上的冷暖斑塊都會持續存在。一對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及其同事進行的一項新的建模研究表明,厄爾尼諾現象與其對應的冷現象拉尼娜現象之間的振盪至少在2.5 億年前就存在了,而且其幅度往往比我們今天看到的振盪更大。
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杜克大學尼古拉斯環境學院氣候動力學助理教授胡世能說:”在每次實驗中,我們都能看到活躍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而且幾乎都比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要強,有的強得多,有的稍強。
厄爾尼諾現像是位於東太平洋赤道兩側的一塊巨大的異常溫暖的水域,氣候學家對它進行了研究,因為它可以改變噴流,使美國西北部地區變得乾燥,同時使西南部地區降雨異常。 與之相對應的是冷球拉尼娜現象,它將噴流推向北方,使美國西南部變得乾燥,同時也導致東非乾旱,並使南亞的季風季節變得更加猛烈。
一項新的建模研究表明,厄爾尼諾現像是熱帶太平洋中的一種巨大暖流,它可以改變全球的降雨模式,至少在2.5 億年前就已經存在,而且其規模往往比我們今天看到的振盪更大。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研究人員使用與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相同的氣候建模工具,試圖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只不過他們將其向後運行,以了解遙遠的過去。
模擬的計算量非常大,研究人員無法從2.5 億年前開始每年連續建模。 相反,他們做了1000萬年的’切片’,一共26個。
Hu說:「模型實驗受到不同邊界條件的影響,例如不同的海陸分佈(大陸位於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太陽輻射、不同的二氧化碳。為了得到可靠的結果,每次模擬都要運行數千個模型年,耗時數月才能完成。 。
研究表明,歷史上影響振盪幅度的兩個最重要變數似乎是海洋熱結構和海洋表面風的”大氣噪音”。
Hu說,先前的研究主要關注海洋溫度,但對海面風關注較少,而海面風在這項研究中似乎非常重要。 “因此,我們研究的部分意義在於,除了海洋熱結構,我們還需要關注大氣噪聲,並了解這些風會如何變化。”
Hu 將振盪比喻為鐘擺:”大氣噪音–風–就像對鐘擺的隨意一踢。我們發現,當我們想了解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比我們現在的厄爾尼諾現象強得多時,這兩個因素都很重要。
2.5 億年前曾發生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其強度往往比今天更大。 研究人員發現,海洋溫度和地表風影響這些振盪,從而提供了有助於改善未來氣候預測的見解。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