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新生囓齒動物出生時的器官中發現微塑料
羅格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微塑膠顆粒會在母體接觸後持續存在於新生兒組織中,進而引發健康問題。 這些微粒廣泛存在,可能與各種疾病有關。 這項研究強調,有必要對有毒塑膠的使用進行進一步調查,並在未來制定可能的法規。
羅格斯衛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發現,新生兒組織在子宮內接觸塑膠後會受到其影響。Rutgers Health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塑膠污染(包括比一粒沙子還小的微粒)已經無所不在,甚至影響到新生囓齒動物。
研究人員早已了解到,微塑膠顆粒和奈米塑膠顆粒(MNPs)透過消費品的氧化和自然降解進入環境,很容易透過吸入、吸收和飲食沉積在人體內。
專家也了解到,這些污染物可以穿過胎盤屏障,並沉積在胎兒組織中。
但目前還不清楚的是,這些微粒是否會在胎兒出生後長期存留在組織中。 羅格斯衛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至少在老鼠體內是如此。 他們的數據可能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
羅格斯歐內斯特-馬裡奧藥學院藥理學和毒理學副教授、該研究的資深作者菲比-A-斯特普爾頓(Phoebe A. Stapleton)說:”沒有人希望自己的肝臟裡有塑膠。
為了評估微塑膠顆粒和奈米塑膠顆粒在母體接觸後在新生兒組織中的持久性,Stapleton 及其同事在六隻大鼠懷孕期間將其暴露在氣溶膠食品級塑膠粉末中長達10 天。
Stapleton 說,囓齒類動物是進行此類研究的良好試驗對象,因為人類和囓齒類動物都有一個造血胎盤,這意味著母體和胎兒的血液在循環過程中不會直接接觸。
出生兩週後,兩隻新生大鼠–一雄一雌–接受了微塑膠和奈米塑膠暴露測試。 在這兩種情況下,都在後代的肺、肝、腎、心臟和腦組織中發現了母鼠在懷孕期間吸入的同種塑膠。 在對照組中沒有發現塑膠。
Stapleton說,這些發現是說明環境中微塑膠和奈米塑膠潛在危險的另一個證據。研究人員寫道:”這些結果引起了人們對與MNPs暴露、母胎健康和全身性MNPs顆粒沉積有關的毒理學影響的關注。”
微塑膠和奈米塑膠是一種無所不在的污染物,已在食物、農田、海水和雪中檢測到。 甚至在世界上最深的海洋和最高的山脈中也發現了塑膠。
這些看不見的污染物可能會危害人類健康。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微塑膠顆粒和奈米塑膠顆粒與癌症、發炎、免疫功能受損、組織變性和心血管問題之間存在密切聯繫。
史特普爾頓說,她希望自己的研究結果能幫助決策者產生緊迫感,並為研究提供更多資金。
“沒有答案,我們就無法改變政策,」她說。
最終,發現這些材料在人體組織中的持久性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監管力度。 塑膠無疑改善了消費品,但人們對塑膠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卻知之甚少。 她說,隨著研究人員填補知識空白,監管機構將能更好地保護公眾健康。
她說:”我不認為我們會完全擺脫塑料。它們對現代生活太重要了。但我確實認為,我們可能會制定一些政策來說明哪些物質比其他物質毒性小。”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