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基因」大佬身價跌至230億
生醫產業的冬天,仍深深困擾著產業。儘管部分頭部生物醫藥企業的業績已經創造了新高,但在資本市場上,生物醫藥行業的企業仍然「不受待見」。然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是多重的,除了先前的集採、升息週期以及前幾年漲幅過大等,剩下就是對於未來預期的悲觀。
悲觀者無意義,樂觀者贏得未來。作為科技領域最重要的一環,生物醫藥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AI、半導體以及智慧製造。因此,在薄弱的環節猛下功夫,未來才能更有競爭優勢。
當下,儘管我們已經建立起了成熟生物製藥的研發體系,部分生物研發也躋身全球一流水平,但是整體水平相對落後也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如何突圍,除了相對的寬鬆的融資環境,人才以及政策的憧憬也不可或缺。未來國內醫藥產業的發展大致也將沿著兩個大方向:國產替代以及創新藥方向。
創新藥方向,從這幾年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等藥廠發展來看,我們已經誕生了一批世界級水準的創新藥企業。尤其是百濟神州,已經發展了10億美元等級的重磅單品藥物。
不僅如此,MNC(跨國藥廠)近兩年也加速了以超低價抄底中國優質生醫資產。根據統計顯示,去年底至今至少有五家中國生物醫藥企業被跨國藥企併購,包括阿斯特捷利康以12億美元收購亙喜生物,諾華全資收購信瑞諾醫藥,NuvationBio收購葆元醫藥,Genmab以18億美元併購普方生物,以及傳奇生物曝收到百億美元收購要約。
國產替代方向,則主要集中在醫療器材與疫苗領域。目前,我們跟歐美醫藥巨頭在這兩個領域有著明顯的代差。尤其是疫苗領域,存在著十年以上的代差,根據統計顯示,A股的疫苗企業,三年以來,跌幅超過了80%以上的比比皆是。
在這種背景下,創新藥方向隨著降息週期的開啟,其頹勢就會慢慢得到改善;但醫療器械以及疫苗領域的“突圍”,則就顯得刻不容緩了。以基因定序龍頭企業華大基因為例,其2017年上市之初市值很快就突破1000億元,且成為僅次於茅台的高價股,但不到一年時間市值就縮水超過了800億元。儘管疫情期間,憑藉著檢測試劑大漲了一波,但是其股價仍未回到此前的高點,且這一輪的下跌之下,從2020年至今,華大基因跌幅仍超過了75%,目前市值僅剩191億元。
當然,股價漲跌的背後,業績是主因。值得思考的是,這一輪調整過後,業績已經跌入谷底的華大基因該如何擺脫困境,其掌舵人汪建將如何帶領企業突圍,使企業重新回到成長軌跡上來?
「基因狂人」汪建
華大基因被資本追捧,與創始人汪建有很大關係。
1990年代,汪建曾參與「人類基因組計畫」中,而該計畫被譽為是繼原子彈曼哈頓計畫、阿波羅登月計畫後,人類史上第三大偉大工程。所以,汪建則一度被稱為「基因教父」。
1994年,汪建回國創建吉比愛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積極推動中國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
1999年,汪建與團隊成員一起,在北京創立了華大基因。而讓他一戰成名的是,非典時期汪建帶領華大團隊第一時間破解了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率先研製出SARS診斷試劑盒。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全球第一個公佈SARS診斷試劑盒。
此後多年,汪建一直帶領華大基因默默發展。
直至2017年,許多光環加身的華大基因,在創業板上市。上市後第四個月,華大基因市值突破千億大關,汪建也再度曝光在大眾視野中。
此外,他的身價也開始水漲船高。根據胡潤百富榜統計,2017年汪建身價就飆漲到了135億。此後幾年其身價一路震盪,並且在2022年達到了320億元。但隨著生物醫藥板塊的調整,華大基因以及華大智造股價的不斷下行,汪建的身價也跟著縮水,根據2024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汪建的身價已縮水至230億元。
當然,除了財富效應帶來的光環,他的「瘋狂」的言行也著實讓他毀譽參半,且隨著公司知名度越來越高,汪建的言論也愈發誇張。
在公開場合,他甚至宣稱,華大基因所有員工不允許有出生缺陷,如果有出生缺陷,表示公司「忽悠社會,盯著別人的錢包」。
不僅如此,他還狂妄地表示,華大基因的所有員工必須活到100歲,不然這是他的恥辱。
近兩年,隨著華大基因風口漸過以及股價跌跌不休,汪建對外發聲則相對少了許多。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瘋狂」行為有所減少。
2024年5月21日,汪建帶領華大登山隊從北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並傳回了全球首份來自世界之巔的超音波圖與腦電數據。
而這也是70歲的汪建第二次登頂珠峰,刷新了中國登頂珠峰最年長紀錄。
華大基因,到底了嗎?
根據華大基因的營收組成,主要包括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感染防治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服務、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服務、腫瘤防治及轉化醫學類服務、多組學大數據服務與合成業務五大板塊。
其中,生育健康、腫瘤防治和感染防治等核心業務板塊,是公司的基石板塊。
2020年,受到疫情因素的影響,華大基因的營收以及淨利開始爆發性成長。其中營收達到了83.97億元,年增了199.86%;淨利達20.90億元,年增656.43%;扣非淨利達了20.49億,年減825.16%。
同大部分檢測試劑以及醫療企業公司一樣,需求的暴增短時間帶動了企業業績爆發式的增長,在業績的催生下不少醫療器材企業,股價都翻了幾十倍,其中比較典型屬英科醫療、九安醫療等企業。
但要注意的是,偶發事件並成為公司業績持續成長的動力,事實也是如此,自2020年之後,華大基因的業績就開始一路下滑,尤其是淨利潤方面,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
根據華大基因中報顯示,其上半年營收為18.71億,年減9.67%;淨利為1819.98萬,年減63.45%。從營收方面來看,其下滑的速度已經明顯放緩。不僅如此,截至2024年6月30日,華大基因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還有32億元。
對於業績下滑,華大基因表示,主要受經濟下行影響,公司的科研院所、醫院和政府等主要客戶回款週期延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股價已經先於業績止跌。
根據統計顯示,自9月中旬以來,受市場大環境影響,華大基因股價漲幅超過30%,已明顯走出了下跌區間。
侃見財經認為,儘管華大基因的表現目前仍不理想,但已完成築底。同時隨著市場的回溫以及集採等外部因素影響的減弱,生物醫藥板塊也已經具備了完全反轉的條件。且隨著生醫板塊的預期差不斷得到糾正,生物醫藥牛行情也可能隨時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