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科學家:綠氫成本將遠高於預期
新研究顯示,被標榜為未來低碳解決方案的綠氫,其實際應用成本可能超出預期。這會限制其作為化石能源替代品的可行性。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10月1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目前多數對綠氫成本的估算往往未計入高昂的儲存和分銷成本,而這一點可能導致綠色氫在「許多主要產業中成為一種成本過高的減排選項」。
氫能一直被宣傳為煉鋼和長途運輸等行業的減排工具。許多政府和企業也希望這種燃料最終能成為一種可負擔的脫碳選擇,以幫助他們實現綠色目標。
目前,氫能的成本在每公斤3至7美元之間。多項分析預計,到2030年,這一成本將減少一半,到2050年將降至四分之一,研究人員稱這將使其成本效益基本與化石能源相當。
但生產成本只是氫能價格的一個面向。對於大多數行業,氫能的儲存和分銷成本占到了總交付價格的三分之一到一半,這意味著「未來生產成本的降低對整體價格的影響是有限的,」他們補充道。
「即使生產成本如期下降,儲存和分銷成本也會限制氫能在許多行業的成本競爭力,」哈佛大學環境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羅克珊娜·沙菲(Roxana Shafiee)表示,她認為這一研究結果挑戰了氫能作為「萬能脫碳方案」的觀念。
越來越多的國家正推動氫能作為減排策略的關鍵部分,尤其是在能源密集型產業。美國已投入數十億美元,透過慷慨的稅收抵免推動氫能生產。歐盟的政策制定者也對這種燃料寄予厚望,並在積極建設「氫能就緒」發電廠,以實現其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即使在港口運輸和儲存氫能將涉及高昂的升級成本。澳洲政府將在未來十年提供50億美元的政府激勵資金,日本已經啟動了一項200億美元的氫能資助計畫。
但該產業的需求卻遲遲未能跟上,許多氫能計畫尚未找到買家。 Bloomberg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在5月的報告中指出,在計畫於2030年前投產的產能中,目前只有約12%確定了承購商,而這些協議中只有少數具有約束力。近幾個月,面對高昂的成本,業界出現了專案取消及縮減投資計畫的情況。
氫能產業正面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Bloomberg新能源財經分析師凱西·高(Kathy Gao)表示,“要降低成本,專案需要部署。部署後,需求會增加,成本也有望降低。
雖然綠氫在重型運輸和工業加熱等領域(都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具備顯著的減排潛力,但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政府現在為氫能提供如此多的支持還為時過早,並應同時「支持其他替代方案」的發展,包括先進生物燃料和先進電池儲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