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通用人形機器人Optimus 未來只要不到21萬?
「你應該花2 萬到3 萬美元(約 14 萬到21 萬元)就能買到一個Optimus 機器人。」伊隆馬斯克在昨天舉行的We, Robot 活動上指出。在這場吸引了全球無數媒體的直播中,特斯拉Optimus 人形機器人一出賽就吸引了所有觀眾的注意。我們不僅能看到在特斯拉Optimus 現場人群中穿梭,還隨著音樂舞動烘托氛圍,甚至還能充當調酒師為現場人員調製雞尾酒。
圖/特斯拉
坦白講,雖然看到人形機器人在八角台上熱舞,多少有些詭異,但更多的感受還是如同科幻電影走進現實一般,讓人既感到未來的奇妙,也對人形機器人的進展多了一分好奇。
真正的通用人形機器人,未來只要不到21 萬?
在馬斯克發布完兩款全自動駕駛汽車之後,許多人的焦點自然就轉移到了特斯拉Optimus 身上。
作為特斯拉近年來最具話題性的項目之一,Optimus 人形機器人計畫不僅在不斷展示特斯拉的技術實力,也是馬斯克對未來人類社會願景中的重要角色。特斯拉Optimus 的目標是成為你生活中的助手、夥伴,真正融入家庭和日常生活中。
馬斯克直言不諱地表示:「Optimus 幾乎能完成你能想到的任何任務。」從遛狗到照顧兒童,甚至端茶倒水,這些場景雖然在短期內仍然停留在概念中,但背後的潛力是巨大的。
圖/特斯拉
然而,令人矚目的不僅是其功能,價格同樣是討論的焦點。
馬斯克在活動中透露,特斯拉Optimus 預計將在2026 年開始量產,規模化生產的成本將在2 萬至3 萬美元之間,但更進一步的目標是將成本降到1 萬美元左右,將售價控制在2 萬到3 萬美元之間。
當然,更早之前馬斯克還明確表示,希望特斯拉Optimus 的售價最終能控制在2 萬美元以內。
與過去動輒數十萬元甚至百萬元的人形機器人相比,特斯拉Optimus 的定價顯然要更加親民一些,也體現了特斯拉在消費級人形機器人市場的野心。但與現在國內外的人形機器人相比,特斯拉Optimus 的成本算高嗎?價格算貴嗎?
價格差距還不大,但關鍵問題是時間
21 萬元說貴不貴,基本上就是一輛家用車的價格,但肯定也不便宜。
相較於本田、通用汽車乃至波士頓動力早期製造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都在200 萬美元及以上,特斯拉Optimus 預計2026 年規模化生產後將降到2-3 萬美元,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當然不只是特斯拉,兩年前發布的小米人形機器人CyberOne,雷軍就透露單體成本在60-70 萬元之間。近幾年不少人形機器人廠商已經能把成本降到幾十萬元,規模化產後還能進一步降低成本和售價。
今年8 月,“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創辦的智元機器人,就一口氣發布了5 款人形機器人,還發布豪言表示,“其實我們公司對標的只有一家公司——特斯拉。”
圖/智元機器人
此外,智元機器人合夥人兼行銷副總裁姜青松也介紹到,目前人形機器人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身高1.7m 左右的通用人形機器人,市場售價在60 萬-70 萬之間;另一類是身高1.3m 左右的小號人形機器人,成本預計在25 萬-30 萬之間。
簡單來說,身高基本上在1.7 公尺左右的通用人形機器人,製作工藝難度高,身高1.3 公尺左右的小號機器人則因為重心低製造簡單,成本相對較低。
宇樹科技甚至能做到更低。
同樣在8 月發布的量產版Unitree G1 人形機器人,定價來到了9.9 萬元起,把人形機器人打到「白菜價」。不過也要指出,9.9 萬元是最基礎版本的定價,有媒體引述業界人士稱,該版本基本上就是純硬件,也不包括英偉達的Jetson Orin(高算力工業機器人平台)。
量產版G1,圖/宇樹科技
相較於約172cm 高的特斯拉Optimus,宇樹Unitree G1 的身高只有約127cm,但就目前的展示來看,宇樹Unitree G1 在人形機器人的行動能力上可能還更勝一籌,可以小跑、後空翻,甚至是鯉魚打挺,很明顯對標波士頓動力。
不過宇樹在一眾國內人形機器人公司還是比較特殊。
就像雷科技在之前的文章中寫到的,大模型的技術進步也讓機器人公司分化出了「大腦」和「身體」兩種發展路線。相較於科大訊飛更側重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宇樹科技就更側重於人形機器人的“身體”。
但從特斯拉到小米,從智元到宇樹,還有追尋、Figure AI 等更多人形機器人廠商,也不斷嘗試提高產量等更多方式來降低成本。
由OpenAI 等知名公司支持的新創公司Figure AI 創辦人Brett Adcock 表示,隨著全球人形機器人產量的增加,人形機器人的成本未來將降到2 萬美元,甚至在三年後將會開始進入消費者的生活中。
Figure AI 和宇樹科技在GTC 大會上的亮相,圖/英偉達
而問題關鍵恰恰就是時間。依照特斯拉的規劃,2025 年就會啟動Optimus 人形機器人的限量生產,2026 年開始規模化生產。
特斯拉的量產節奏不算慢,但與之相對的智元機器人已經宣布,將從今年10 月開始了小規模的生產(月生產100 台);另一邊宇樹Unitree G1 量產版,也具備了大規模生產能力。
雖然在人形機器人的核心——智能上,國內的人形機器人廠商還在圍繞特斯拉進行佈局、赶超,但憑藉供應鏈和硬體製造上的優勢,國產人形機器人在量產上先行一步,有利於推動國產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的正向循環,當然也會推動成本的下降。
同時,這個時間窗口,也是國產廠商能否藉助蓬勃發展的大模型和具身智慧追趕特斯拉的關鍵期。
寫在最後
1977 年,喬治盧卡斯帶著《星際大戰》一炮而紅,也帶火了其中的R2-D2 機器人,也讓全球的觀眾第一次對機器人有了具體的印象。就連馬斯克在We, Robot 活動中介紹特斯拉Optimus 時,也說:
Optimus 將是每個人自己的R2-D2。
圖/特斯拉
儘管距離特斯拉Optimus 真正走進千家萬戶還有一段時間,但從昨晚的展示和馬斯克的信心中不難看出,特斯拉正在為未來鋪路,而Optimus,則是這條路上的關鍵一環。
而同時,國內的人形機器人也在快速迭代,過去波士頓動力帶給世人的驚艷,現在甚至已經能夠花10 萬元買到不差的宇樹Unitree G1 量產版。或許,國產廠商還會更快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R2-D2。
但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國內廠商,時間都是人形機器人共同面臨的最大挑戰。
關鍵是誰能在技術突破和規模化生產上率先跑贏時間,將決定誰能主導人形機器人的未來市場。 Optimus 和其他人形機器人的故事才剛開始,真正的競爭和技術革新,正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