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創造出現實中的牽引光束但它只能操縱微小的粒子
就像遠距離傳物、克隆和隱形一樣,牽引光束也是科幻電影中的老套路之一,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希望它是真的。 但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些研究人員剛發明的小型化牽引光束,小到可以裝在一塊晶片上。 雖然它還不能像《星際大戰》中那樣拉動整艘戰艦,但它仍然可以操縱細胞和DNA 等生物微粒。
麻省理工學院創造了一種基於晶片的光學牽引光束,它將穿透性光束聚焦在距離晶片表面5 毫米以上的地方。 這聽起來可能不算什麼,但與以前只能在晶片幾微米範圍內工作的集成”光學鑷子”相比,這已經改變了遊戲規則。 這些舊方法基本上都是將細胞從無菌玻璃容器(通常用於生物實驗)中取出,直接放在晶片表面,增加了污染風險。
這項突破改變了這些限制。 麻省理工學院的設備範圍更廣,可以精確地捕捉生物樣本,並透過玻璃在生物樣本周圍移動,同時將其密封在標準的蓋玻片容器中。 整個過程保持乾淨無菌。
至於微型牽引光束的工作原理,它取決於一種名為整合光學相控陣的矽光子元件。 它使用半導體製造製程在晶片上製造出微型天線陣列。 只要調整驅動每個天線元件的光訊號的時間,這些天線就能共同塑造和引導聚焦光束。
據該團隊介紹,正如麻省理工學院新聞稿所指出的,該系統”比以前的演示提高了幾個數量級”。
另一項重大改進是,這項新系統首次將牽引光束功能縮小到晶片大小。 用於相同目的的典型設計不僅範圍有限,而且相當笨重,需要在實驗室安裝大型顯微鏡,以及多個設備來形成和控制光線。
為了驗證他們的發明,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首先用晶片捕捉和操縱微小的聚苯乙烯球(實驗中使用的參考粒子)。 一旦這種方法奏效,他們就升級到捕獲和移動活的癌細胞。
儘管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它對生物研究甚至臨床應用的潛在影響是巨大的。 這種光束可用於分析DNA、對細胞進行分類、研究疾病的機理,以及用於各種新的實驗和診斷工具。
研究人員還希望不斷改進該系統,目標包括增加可調節的光束焦點、同時使用多個捕獲點,以及將其應用於不同的生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