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象DNA揭示維京海象牙貿易之謎
對古海象DNA的研究揭示了維京人在格陵蘭島的貿易路線,突顯了哥倫布時代之前北歐人與北極土著居民的互動。瑞典隆德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透過分析古代海象的DNA,追溯了維京時代的海象牙貿易路線。
研究小組成員(Greer Jarrett)乘坐實驗船進行航行,以了解格陵蘭北歐人的航海能力: 乘坐北歐人可能用來在格陵蘭高緯度地區的北水域(North Water Polynya)採集海象牙的一艘大型遠徵船在夜間航行。 圖片來源:Greer Jarrett
他們的研究最近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顯示北歐維京人和北極原住民在格陵蘭高緯度地區的偏遠地區相遇並交易象牙,比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北美還要早幾個世紀。
斯瓦爾巴的海象集群地。 圖片來源:Morten Tange Olsen
在中世紀的歐洲,對包括海象牙在內的精英產品有著巨大的需求。 維京人在像牙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在尋找新的象牙來源時,推動北歐人向北大西洋擴張,先後到達冰島和格陵蘭島。
“真正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出口回歐洲的海象牙大多來自北極深處非常偏遠的狩獵場。”隆德大學考古學教授彼得-喬丹(Peter Jordan)說:”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北歐人只是在格陵蘭島西南部主要定居點附近獵殺海象。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指紋辨識”技術,準確地重建了交易海象工藝品的來源。
“我們從北大西洋北極地區不同地點採集的海象樣本中提取了古老的DNA。 有了這些信息,我們就可以將格陵蘭北歐人交易到歐洲的海象工藝品的基因圖譜與非常具體的北極狩獵場相匹配,”哥本哈根全球研究所副教授莫滕-坦格-奧爾森(Morten Tange Olsen)博士解釋。
北歐人將象牙”打包”運回歐洲(象牙與頭骨相連)。 包裹2(丹麥自然史博物館)。 圖片來源:Mikkel Høegh-Post
隨著新成果的出現,另一個關鍵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象牙是從北極高緯度地區獲取的,那麼格陵蘭的北歐人是否擁有深入北極冰水域的航海技能和技術?
研究小組成員格里爾-賈勒特(Greer Jarrett)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他重建了可能的航行路線,乘坐傳統的熟料建造的挪威船隻進行了實驗性航行。
「海冰退去後,海象獵人可能立即離開北歐人的定居點。」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博士研究員 Greer Jarrett 說:」那些以遙遠的北方為目標的海象獵人有一個非常緊迫的季節性時間窗口,他們必須在這個時間窗口內沿著海岸行進,獵殺海象,在船上加工和儲存海像皮和象牙,然後在海洋再次結冰之前返回家園。
研究小組從博物館藏品中提取古代DNA(Emily Ruiz 在渥太華加拿大自然博物館取樣)。 資料來源:艾米莉-魯伊茲
北歐人完成危險的旅程後,他們可能會遇到什麼? 重要的是,這些偏遠的高緯度狩獵場並非空曠的極地荒野。 圖勒因紐特人(Thule Inuit)和可能的其他北極原住民都曾居住在這裡,他們也曾狩獵過海象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 這項新的研究為歐洲北歐人和北美原住民之間長期爭論不休的早期接觸提供了進一步的獨立證據,同時也證實了北水河谷是這些文化間交流的重要場所。
北歐人將象牙”打包”運回歐洲(象牙與頭骨相連)。 包裹1(丹麥自然史博物館)。 來源:Mikkel Høegh-Post
”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世界的交匯。格陵蘭北歐人有歐洲人的面部特徵,可能留著鬍鬚,穿著羊毛衣服,乘坐木板建造的船隻航行;他們在出海地點用鐵尖長矛捕獲海象,”喬丹說。
相較之下,圖勒因紐特人是適應北極的專家,他們使用複雜的撥動式魚叉,能夠在開闊水域捕獵海象。 他們可能穿著保暖隔熱的毛皮衣服,臉部特徵更像亞洲人;他們劃獨木舟,使用開放式的烏米亞克船,這些船都是用獸皮繃在框架上製成的。
“當然,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確切的情況,但從更人性化的角度來看,在北極廣闊而令人生畏的地貌中,這些非凡的邂逅很可能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好奇、迷戀和興奮,所有這些都會促進社會互動、分享和可能的交流。角度。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