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珊瑚的所有組成部分中都發現了微塑料
來自日本和泰國的研究人員在珊瑚解剖結構的所有三個部分–表面黏液、組織和骨骼中都發現了微塑膠。 這項突破是透過一種新開發的微塑膠檢測方法實現的,研究團隊首次將這種方法應用於珊瑚。
這些發現也可以解釋令科學家們困惑的”塑膠失蹤問題”,即大約70%進入海洋的塑膠垃圾找不到了。 研究小組推測,珊瑚可能從海洋中吸收了微塑料,從而成為微塑料的”水槽”。 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整體環境科學》雜誌。
人類對塑膠的依賴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對我們的生態系統造成了難以言喻的破壞,研究人員對此仍在摸索之中。 據估計,光是在海洋中,每年就有480 萬至1,270 萬噸塑膠流入海洋環境。
從泰國灣思昌島沿岸珊瑚中提取的各種微塑膠。 從顏色、形狀和大小可以看出,珊瑚會吞噬各種微塑料,其中許多微塑料比頭髮絲還細。 圖片來源:九州大學/磯部實驗室
「在東南亞,塑膠污染已成為一個重大問題。” 九州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RIAM)助理教授Suppakarn Jandang 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解釋說:”每年總共傾倒近1000 萬噸塑膠垃圾,相當於全球總量的1/3。
為了研究東南亞的塑膠污染問題,國際海洋研究所於2022年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合作成立了海洋塑膠研究中心。 該國際研究所由磯部敦彥教授領導,他也是這些最新發現背後研究團隊的負責人。
研究團隊希望研究微塑膠對當地珊瑚礁的影響,因此他們將實地考察的重點放在了泰國灣的西昌島海岸。 該地區以小型珊瑚礁灘而聞名,同時也是人類學研究的常見區域。
「珊瑚有三個主要的解剖部分:表面黏液,即珊瑚身體的外部;組織,即珊瑚的內部;骨架,即珊瑚產生的碳酸鈣硬質沉澱物。我們的第一步是開發一種從珊瑚樣本中提取和識別微塑膠的方法,”Jandang 繼續說道。 “我們對樣本進行了一系列簡單的化學清洗,旨在分解每一層解剖結構。 在每一層被溶解後,我們會過濾掉其中的成分,然後再處理下一層”。
Suppakarn Jandang 助理教授(右)和團隊正準備收集珊瑚樣本進行微塑膠分析。 圖片來源:九州大學/磯部實驗室
他們總共收集並研究了四個物種的27個珊瑚樣本。 他們在樣本中發現了174個微塑膠顆粒,大部分大小在101-200微米之間,接近人類頭髮絲的寬度。 在檢測到的微塑膠中,38%分佈在表面黏液中,25%在組織中,37%在骨骼中。
至於微塑料的種類,研究團隊發現尼龍、聚乙炔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最常見的三種微塑料,分別佔已發現樣本的20.11%、14.37% 和9.77%。
這些新發現也表明,珊瑚可能充當海洋塑膠”水槽”,從海洋中封存塑膠廢物,就像樹木從空氣中封存二氧化碳一樣。
“‘塑膠失蹤問題』一直困擾著追蹤海洋塑膠垃圾的科學家,但這項證據表明,珊瑚可能是塑膠失蹤的原因,」Jandang說。 “由於珊瑚的骨骼在死亡後仍保持完整,這些沉積的微塑料有可能保存數百年。 類似於琥珀中的蚊子。”
要了解這些發現對珊瑚礁和全球生態系統的全面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我們這次研究的珊瑚分佈在世界各地。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情況,我們必須在全球範圍內對一系列珊瑚物種進行廣泛研究,我們還不知道微塑膠對珊瑚和更大的珊瑚礁群落的健康影響。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