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Meta新眼鏡證明蘋果Vision Pro走歪了路
Meta最新推出的擴增實境(AR)眼鏡和更具性價比的混合實境(MR)頭顯,給蘋果帶來了巨大壓力,迫使其重新審視Vision Pro的戰略佈局。為應對這項挑戰,蘋果的視覺產品團隊正在評估多種方案,包括繼續推進現有開發計畫、推出智慧顯示器、智慧眼鏡,以及配備AI功能的智慧耳機等選項。
以下為翻譯全文:
Meta最新發布的擴增實境(AR)眼鏡和價格更低的混合實境(MR)頭顯,給蘋果帶來了壓力,迫使其在Vision系列的佈局上取得突破。
iPhone和Apple Watch在成為市場熱門產品之前,都經歷了大量的調整與優化。對於iPhone,蘋果透過降價、支援第三方應用以及提供更快的3G連接,逐步贏得了市場。而Apple Watch直到公司專注於健身追蹤、健康監測功能和通知功能後,才真正開始流行起來。
儘管如此,這兩款產品並不需要徹底的改造才能成為暢銷產品——它們只需要一些調整。即使到今天,iPhone和Apple Watch與最初的願景仍然相當接近。
蘋果在其Vision Pro頭顯上面臨的挑戰則大不相同。蘋果計劃將Vision Pro發展成設備系列,涵蓋不同功能和價位。然而,它的起點並不像iPhone那樣穩固。如果蘋果未來在頭顯市場取得成功,最終的產品可能在外型和體驗上與今天的Vision Pro大相逕庭。
不要誤會,Vision Pro無疑是一項驚人的技術,尤其是在影片播放方面表現尤為出色。它可以將任何房間變成虛擬影院,蘋果發布的沉浸式影片——包括體育集錦和自然景觀——都令人嘆為觀止。硬體設計同樣令人讚嘆,採用光滑的鋁質和玻璃設計,搭載高階攝影機、先進晶片和令人驚豔的顯示器。
然而,Vision Pro更多的是一個技術展示,而不是一個真正的消費級產品。消費者缺乏使用Vision Pro替代電腦的理由,且其缺陷不容忽視。它無法長時間佩戴,缺乏第三方軟體和視訊內容,也沒有其他足夠吸引人的功能。
無論你稱之為MR混合實境(將AR擴增實境與VR虛擬實境的結合),還是蘋果偏好的“空間運算”,這一概念目前尚未在消費者中流行開來。
價格也是一大障礙。 Vision Pro的售價為3500美元,還不包括稅金、儲存升級和配件,價格讓大多數消費者望而卻步。蘋果或許可以透過降價500到1000美元來提振銷量,但這可能仍不足以吸引消費者重新審視這款產品。考慮到其高昂的製造成本,蘋果可能會大幅削減利潤率,但市場份額的成長可能微乎其微。
就在上週,Meta公司發布了一系列新技術,凸顯了蘋果似乎走錯了方向。
在Meta Connect大會上,Meta推出了最新的雷朋智慧眼鏡。與Vision Pro不同,這些眼鏡並非技術奇蹟,也不打算成為真正的擴增實境裝置。然而,憑藉著時尚的設計、實用的功能和有效的市場推廣——這些都是蘋果擅長的領域——它們已經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坦白說,Meta的雷朋智慧眼鏡似乎更應該成為蘋果的產品,並且能很好地融入其穿戴式裝置系列。
在混合實境領域,Meta再次為蘋果帶來了挑戰:其最新的Quest 3S頭顯起售價僅299美元。以這一價格,Meta有更多機會將混合實境技術推向主流市場,遠遠超越蘋果的普及力度。你會看到許多Quest 3S被當作禮物購買,或被那些希望獲得更沉浸式遊戲或電影體驗的休閒消費者購買。
相較之下,蘋果Vision Pro的價格是入門級Quest 3S的十倍,但其性能遠不如十倍之優。若頭戴裝置的主要應用是遊戲和影片播放,Vision Pro的高複雜性並非必要。
然而,Meta的王牌是在展示了其「獵戶座」(Orion)AR眼鏡的原型。儘管這款設備尚未準備好進入消費市場,但它可能是目前最接近實用化的AR眼鏡。獵戶座提供了廣闊的70度視野(接近Vision Pro),並透過優雅的眼動與手勢控制來操作。其設計理念是最終能夠提供一種全天舒適佩戴於臉部的設備,取代智慧型手機。
獵戶座眼鏡目前仍處於原型階段,預計距離消費級產品還有三到五年。因此,將其與蘋果正在開發的產品進行比較或許不太公平。畢竟,蘋果歷來不預先展示多年後才發布的產品(儘管「蘋果智慧」(Apple Intelligence)中某些功能可能是個例外)。然而,Meta證明了它正朝著這個令人信服的目標穩步前進。根據現有的所有信息,Meta在AR眼鏡的開發進度上似乎已超越了蘋果的實驗室階段。
據分析師馬克古爾曼透露,蘋果似乎意識到需要重新考慮其頭顯策略,但尚未達成共識。目前,蘋果的Vision產品團隊正在評估幾個不同的選項,包括:
1.維持現狀路線:維持Vision Pro的大體設計不變,但推出更便宜的版本。蘋果可能會透過使用更廉價的材料、簡化內部技術和採用品質較低的顯示器來降低成本。同時,該公司也計劃推出搭載新晶片和蘋果智慧技術的第二代高階Vision Pro。
2.智慧顯示器路線:在此方案中,蘋果將移除Vision Pro上的運算單元和外部電池,並將大部分內部功能轉移到iPhone。此舉不僅可以減輕頭戴裝置的重量和散熱問題,還能透過減少數百美元的組件成本來實現降價。
3. 智慧眼鏡路線:開發一款類似Meta與雷朋合作推出的熱門智慧眼鏡,不具備擴增實境功能。蘋果可以利用其在晶片、音訊以及人工智慧領域的優勢,打造一款吸引用戶的裝置。儘管這種產品可能被認為是“跟風之作”,但其潛力類似於“升級版AirPods”,並且很可能會受到蘋果粉絲的熱捧。
4. AI賦能AirPods路線:蘋果正在開發新一代的AirPods Pro,配備外部相機和人工智慧,能夠感知外部環境並提供使用者資訊。這種設計可以看作是智慧眼鏡的替代方案,只不過省去了實際的眼鏡。
5. 終極理想路線:蘋果的最終目標是開發一款獨立的擴增實境眼鏡,具備高性能鏡片、電池系統、內部運算單元、攝影機和眼動追蹤等功能,並且能夠與普通眼鏡一樣輕巧舒適。這個願景長期以來一直是執行長庫克(Tim Cook)的夢想,但由於技術挑戰過大,蘋果曾暫停這項專案的開發。
蘋果最終可能會發布這些產品中的部分或全部,但需要加快研發速度,否則將有可能在這一或許能徹底改變人們技術使用方式的產品類別中失去領先地位。
近年來,蘋果在核心業務之外的擴展一直困難重重。其智慧家庭策略缺乏一致性,汽車專案也告失敗,甚至在人工智慧領域,蘋果也是後知後覺,表現平平。
儘管如此,憑藉iPhone帶來的龐大收入,蘋果可以承受一定的失敗。然而,其長期穩健發展取決於能否在競爭對手之前,掌握下一個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