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上汽「下重手」原因曝光:應對不夠專業內部作風官僚
上週,歐盟委員會發布了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資訊預披露,其中對上汽集團加徵36.3%的最高稅率關稅。彭博社指出,上汽集團這次遭到歐盟的嚴厲對待是警示案例,顯示中國企業在打開西方市場時需要提高應對能力。
根據歐盟委員會在今年7月發布的一份長達208頁的臨時關稅決定文件,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徵收不同關稅的主要因素似乎是「配合調查程度」。文件也特別挑出一部分詳細講述對上汽集團的調查情況,認為上汽集團對於調查的回應「嚴重不足」。
知情人士透露,上汽集團對所需文件的不熟悉以及內部的官僚作風是上汽集團面臨的挑戰。
上汽集團尚未就此置評。不過,該公司上個月在社群媒體上表示,歐盟要求提供敏感的商業訊息,例如電池的化學配方,並稱這些要求超出了調查的範圍。
比亞迪的關稅為何低?
在歐盟點名的三家中國汽車製造商中,上汽集團在歐洲銷售的電動車將被額外徵收36.3%關稅,是比亞迪公司的兩倍多,後者需在現有10%關稅的基礎上再支付17 %的額外關稅。沃爾沃汽車母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的額外關稅為19.3%,三家公司中居中。
歐盟稱上汽集團配合不夠
知情人士稱,上汽集團對歐盟調查的回應不夠充分,這與同行比亞迪、吉利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積極聘請國際律師事務所,並進行了全面的數據收集,比亞迪還在布魯塞爾聘請了政策專家。
「看看不同汽車製造商在關稅上的差異,這幾乎就像一張路線圖,告訴你誰更擅長本地公共關係或政府遊說。」諮詢公司AlixPartners董事總經理斯蒂芬·戴爾(Stephen Dyer)說。他說,造成這種差異的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製造商對商業文化差異的開放態度及其適應能力。
軟實力的重要性
彭博社指出,這進一步證明,儘管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在歐洲汽車市場佔據的份額令人印象深刻,但在無形影響力方面,它們並沒有展現出強大公司通常擁有的實力,例如在與歐盟談判代表進行微妙博弈時的技巧,在全球車展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車展是汽車業高層的主要社交場所。
戴爾稱,像上汽集團這樣的中國企業在利潤之外還有多個目標,這往往使得它們在配合調查等情況下不那麼靈活。
美國經濟研究公司榮鼎諮詢等高級分析師格雷格·塞巴斯蒂安(Gregor Sebastian)表示,鑑於中國電動車製造商不可能放棄在歐洲擴張的計劃,與歐洲公民社會和監管體系更好地接觸將對他們有所幫助。他說,一些中國企業可能低估了進入歐盟市場所面臨的政治和法律挑戰,沒有投入足夠的資源。
比亞迪
中國企業的這一不足在2024年斯圖加特歐洲電池展上得到了體現。這是一場展示電池設計和工程最新成果的貿易展。在這個展會上,中國企業參展規模龐大,佔了總參展商的五分之一以上。然而,在與展會同時舉行的為期三天的研討會上,幾乎沒有中國演講者與眾多白人汽車高層同台演講,因為他們大多拒絕了演講邀請。
適應歐洲文化環境
顧問公司JSC Automotive的董事總經理約亨·希伯特(Jochen Siebert)表示,中國製造商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文化環境,包括媒體要求、廣告和行業協會的會員資格。希伯特表示,他們仍然不了解當地記者和評論家的重要性,這些人在影響歐洲消費者的選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即便是被歐洲徵收最低稅率的比亞迪,其做法也並非100%正確。現在,該公司的歐洲網站正在耐心地向客戶解釋說,NEV不是「社區電動車」(Neighborhood Electric Vehicle),而是「新能源汽車」。此前,比亞迪贊助了2024年歐洲盃,但在行銷資料中頻繁使用了NEV這個詞,讓大眾感到困惑。
不過,比亞迪至少對這些領域給予了更多關注。相對之下,比亞迪在中國的長期本土對手則基本上忽略了這些領域。
顧問公司AlixPartners董事總經理戴爾說:「這是一個常被人提及的道理。假設你和你的朋友被老虎追趕,你不必跑得比老虎還快,你只需要跑得比你的朋友快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