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出警告:一些被當成食物的動物可能引發全球健康危機
研究人員強調,東南亞民眾食用動物產生的抗菌素抗藥性可能導致大流行,影響全球健康。他們提出了包括更好的政策、國際合作和創新養殖方法的解決方案,以應對這一威脅。
研究人員警告說,我們食用的動物可能會成為由抗菌藥物抗藥性驅動的大流行病的入口,有可能引發致命的超級細菌浪潮。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50 年,抗藥性疾病每年可能導致多達1,000 萬人死亡。研究人員為《國際食品科學與技術期刊》分析了東南亞食用動物產業面臨的這項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挑戰。
這項挑戰與澳洲息息相關,因為澳洲與該地區各國有著密切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聯繫。今年早些時候,澳洲與東南亞國家聯盟(東協)在墨爾本舉行了一次特別峰會,紀念雙方合作50 週年。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生物學家拉賈拉曼-埃里(Rajaraman Eri)教授和微生物學家查爾曼-勞埃德(Charmaine Lloyd)博士以及泰國的公共政策專家普什帕納森-桑德拉姆(Pushpanathan Sundram)博士共同撰寫了這篇期刊文章。埃里是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食品技術學院副院長,同時也是一名獸醫。他表示:「我們將面臨世界上抗生素枯竭的局面。這意味著我們將無法治療感染」。
研究小組說,亞洲是動物抗菌藥物抗藥性的熱點地區,而東南亞則是核心地區。
根據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該地區有超過29 億隻雞、2.58 億隻鴨、700 萬頭牛、1,540 萬頭水牛、7,750 萬頭豬、1,370 萬隻綿羊和3,060 萬隻山羊。畜牧業主要為小農戶提供就業和副業收入,改善家庭飲食結構和營養安全,並為各自國家提供糧食和經濟福利。
研究論文強調了東南亞在抗菌藥物抗藥性和動物體內殘留物方面面臨的挑戰,並指出有必要區分這兩個概念。
當微生物對所接觸的抗菌劑產生抗藥性時,就會產生抗藥性。在農場裡,食物、土壤、水流和動物排泄物中的抗生素都可能導致抗藥性的產生。
人類與動物健康的聯繫
過度使用和濫用抗菌藥物,尤其是用於促進健康動物生長的抗菌藥物,導致抗藥性增加。由於動物體內的抗藥性細菌可能透過食物鏈或直接接觸傳染給人類,這種傳播途徑凸顯了人類與動物健康之間的聯繫,並強調了解決食用動物抗菌藥物抗藥性問題的必要性。
食用動物殘留物是藥物、殺蟲劑和其他化學物質的殘留物,這些物質在給動物用藥或接觸這些物質後,會在動物組織或產品中持續存在。
獸藥殘留通常源自於畜牧業中抗菌劑、生長促進劑和其他獸藥的過度使用和不當使用。該地區正在努力規範抗菌劑的使用,但人們對食用抗菌劑殘留產品的擔憂與日俱增,因為抗生素抗藥性微生物群和病原體在宿主體內的存在會影響人類健康。
埃里說:”在澳大利亞,我們有很好的政策來應對抗菌藥抗藥性,特別是對抗生素的使用有很好的監管。但全球的情況並非如此。在許多國家,任何人都可以買到抗生素,無論是人用的還是動物用的。
政策建議
研究小組向東協國家的決策者提出了六項建議,以解決食用動物的抗菌藥物抗藥性和殘留問題:
- 認識到殘留和抗藥性之間的區別,以正確的干預措施應對東南亞食用動物的抗藥性挑戰。
- 進行區域協作,制定有針對性的策略,以應對疾病爆發、環境問題、殘留量和抗菌藥物抗藥性。
- 進行針對特定國家的宣傳活動,對殘留物和抗藥性風險進行嚴格監測,制定適當的法規,負責任地使用抗菌素,以降低抗藥性風險。
- 促進國際合作和倡議,以全面解決阻力問題,確保形成反對殘留物和阻力的統一戰線。
- 加強公共衛生系統和準備工作。
- 促進替代抗菌解決方案、可持續耕作方法和先進診斷方法的創新和研究,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挑戰。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