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熱點有偏差:我們是否遺漏了人類演化的故事?
早期人類化石記錄的很大一部分來自非洲的幾個重要地點,那裡理想的地質條件保存了大量化石,科學家利用這些化石拼湊出人類進化的故事。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地區是東非大裂谷系統的東部分支,包括坦尚尼亞的奧杜拜峽等重要化石地點。然而,大裂谷系統的東部分支僅佔非洲表面積的1%–這一事實使我們能夠估計科學家們依靠如此小的樣本遺漏了多少資訊。
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集中在非洲東非大裂谷系統的人類化石記錄的局限性,並強調有必要進行更廣泛的考古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人類進化。上圖描述的是坦尚尼亞的奧杜派峽谷。
在發表於《自然-生態學與演化》雜誌的一項新研究中,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東非大裂谷系統等熱點地區遺址的集中程度對我們理解人類演化的偏差,以及為什麼科學家在解釋早期人類歷史時必須將這種偏差考慮在內。
請聽聽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安德魯-巴爾(Andrew Barr)進一步介紹這些發現的意義。資料來源:喬治華盛頓大學
「由於早期人類進化的證據來自於小範圍的遺址,因此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並不完全了解整個大陸發生了什麼,”研究的主要作者、GW 人類學助理教授安德魯-巴爾(W. Andrew Barr)說。 “如果我們能夠指出化石記錄在哪些方面存在系統性偏差,不能完美地代表一切,那麼我們就可以考慮到這一點來調整我們的解釋。”
為了確定化石記錄中偏差的大小,巴爾和他的合著者、GW 大學人類起源學教授伯納德-伍德(Bernard Wood)研究了目前生活在裂谷中的現代哺乳動物的分佈。他們發現,很少中型和大型哺乳動物是”裂谷專家”,事實上,裂谷環境平均只佔現代哺乳動物物種總地理分佈的1.6%。
在第二項分析中,巴爾和伍德研究了在非洲大裂谷採集的現代靈長類動物頭骨與非洲大陸其他地區相同靈長類動物頭骨的比較情況。他們發現,來自裂谷的頭骨在非洲靈長類頭骨總變異中的比例不到50%。
研究人員說,雖然科學界早就認識到裂谷只是古人類可能生活環境的一個小樣本,但先前的研究並沒有使用現代哺乳動物作為人類化石的類似物來量化偏差的程度。作者說,來自現代哺乳動物的資訊無法準確地告訴我們人類祖先還生活在哪裡,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但它們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古人類的生活環境和身體差異。
伍德說:”我們必須避免陷入這樣一個陷阱,即當我們知道我們並不掌握所有相關證據時,卻想出一個看似全面的人類故事重建方案。試想一下,如果只能獲得一個街區的信息,那麼很顯然就無法捕捉到華盛頓特區社會和經濟的複雜性。
研究人員也指出,科學界有必要將目光投向裂谷之外,以確定新的化石地點,並擴大化石記錄的地理範圍。
巴爾說:”有一小部分人在這些傳統的熱點地區之外工作,做著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試圖在這些環境中找到化石,而這些環境真的很難工作,地質條件不利於找到化石,為了使我們對這段時期哺乳動物和人類的演化有更完整的了解,做這樣的工作是值得的。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