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生活比較不充實?這可能是患有失智症的早期徵兆
發表在《神經學、神經外科和精神病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表明,晚年生活中的無目的感和個人成長機會有限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MCI)的早期指標,而輕度認知障礙是癡呆症的常見前兆。
研究結果表明,在確診MCI 前2 到6 年,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狀況會明顯下降,即使沒有明顯的體徵,也不管受影響者是否會發展成失智症。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心理健康與大腦衰老,包括癡呆症的發生有關。但研究人員解釋說,已發表的大部分研究都側重於目的感,而忽略了幸福感的其他方面。
其中包括自我接納、自主、感覺自己有能力管理周遭環境、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結、個人成長。
為了加強證據基礎,研究人員對參與拉什記憶與老化計畫的910 名認知功能完好的老年人(平均年齡79 歲)在確診MCI 和失智症前後的心理狀況變化進行了研究。
該計畫是一項始於1997 年的長期研究。研究對象包括美國伊利諾州東北部的老年公寓、補貼住房、持續照護退休社區、社會服務機構、教會團體和個人家庭中的老年人。研究參與者每年都要進行體檢,包括神經學檢查、認知測試、病史和心理健康評估,從2008 年起,這6 項內容都包括在內。
在平均14 年的監測期內,有265 人(29%)患上了MCI,其中89 人(34%)後來患上了失智症。最終的分析是基於229 名具有完整前後數據的參與者,其中包括73 名癡呆症患者。
心理健康與認知老化
與認知能力保持完好的參與者相比,出現MCI 的參與者年齡更大、體重更輕、憂鬱症狀和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同樣,與沒有癡呆症的人相比,患有癡呆症的人更有可能是老年人、女性、攜帶與癡呆症有關的基因(APOE ε4),而且心理健康水平較低。
在考慮了潛在的影響因素(如年齡、血管疾病及其風險因素、生活方式、社交活動和孤獨感)後,與認知功能保持完好的人相比,患有MCI 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得更快,導致他們在確診前2 年的心理健康程度更低。
特別是,這些人的生活目標和個人成長程度較低,分別始於診斷前的3 年和6 年。除了”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在確診後下降較快外,其他各部分在確診前後的心理健康下降速度相似。
所有患有MCI 的參與者,無論他們後來是否患有癡呆症,其幸福感軌跡都是相似的,這促使研究人員提出,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即使沒有明顯的認知障礙,心理幸福感的降低也可能是日後癡呆症的預測因子”。
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得出確切的因果結論。研究人員承認,研究參與者都受過良好教育,這可能會因為”健康志願者”效應而產生選擇偏差,而且他們大多是白人和女性,這可能會限制研究結果的普遍性。
他們補充說,人們對幸福感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關聯機制還不甚了解。這兩者可能是雙向的:換句話說,較差的認知能力可能會影響心理健康,反之亦然;較高的幸福感和較好的認知功能也可能共享某些保護性因素。
認知需求和社交能力衰退
他們說,各種幸福感要素之間的差異可能在於所需的認知處理程度不同:”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個人成長和人生目標對認知的要求可能比幸福感的其他組成部分更高,因此可作為認知老化的更敏感指標 此外,我們還發現,在確診MCI 後,與他人的積極關係迅速下降。可能會導致他們與朋友或其他人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研究人員主張,應為被診斷為失智症的人規劃心理支持。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