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大工學院研發鈣鈦礦量子線全彩纖維發光二極管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了一款利用鈣鈦礦量子線製成的全彩纖維發光二極管,為穿戴式照明和顯示設備的創新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纖維發光二極體(Fi-LED)因與紡織品的製造相容及具有均勻的空間亮度,是柔性LED顯示領域中常用的關鍵組件。金屬鹵化物鈣鈦礦(MPH)因其卓越的光電性,已成為新一代LED中極具潛力的發光材料。儘管潛力巨大,利用MPH製造纖維發光二極管仍存在不少挑戰,包括由引力和表面張力造成的不均勻塗層、低質量的結晶,以及復雜的電極沉積過程,這些均會導致不均勻及低效率的發光。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科大電子及電腦工程系和化學及生物工程系講座教授範智勇的研究團隊採用了一個新穎的方法,在薄鋁纖維上使用多孔鋁膜模板。多孔鋁膜具有約5奈米的超小孔徑,MPH前驅體溶液透過卷對卷溶液塗佈技術注入多孔鋁膜,隨後進行退火程序,以達致空間均勻的溶劑蒸發和MPH的結晶。此方法令鈣鈦礦量子線陣列能均勻生長,並大大減低了多孔鋁膜表層上多餘的薄膜結構的形成。
研究團隊成功製成了發射峰值分別為625奈米(紅色)、512奈米(綠色)和490奈米(天藍色)的纖維發光二極管。這些二極體展現出良好的彎曲性和延展性,使其適用於紡織照明的應用。研究團隊並製作了多款二維和三維的結構,包括二維全彩字符串“I ♥ HKUST”,它們均具有出色的螢光均勻性。此外,他們利用能產生漸層顏色的滷化物鈣鈦礦量子線製作了維多利亞港的“夜景”,突顯了纖維發光二極管的多功能性和美學潛力。
是項研究為纖維發光二極體的技術帶來了重要進展。團隊未來將著力提升纖維發光二極體的效率和穩定性,探索新的鈣鈦礦成分以增加發光顏色的數量,並將這些設備整合到商業紡織產品中。
範教授說:「量子限域效應與三維多孔鋁膜結構的鈍化相結合,使我們能夠實現出色的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效率。我們的創新方法為製造非常規的三維結構光源開闢了新的可能性,並為先進可穿戴顯示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這項研究近月發表在國際頂尖跨學科期刊《科學進展》上,主題為「基於鈣鈦礦量子線的全彩纖維發光二極體」。文章的第一作者為電子及電腦工程系博士生任鐾韜,通訊作者為範智勇教授。其他共同作者包括範教授團隊的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員,以及中山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的協作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