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辦奧運模式已經不適合暖化的地球
奧運會上規模最大的賽事是?顯然不是跑步、游泳或體操,而是國家的慶典。 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是史上收視率最高的活動。按照慣例,光是美國就有數千萬人會鎖定第一晚的慶典。今年的開幕典禮將從現代奧運之父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的故鄉巴黎轉播,大概也不會例外。
這些遊行趣味十足。但支撐它們的理念(奧運屬於一座城市,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前來朝聖)似乎越來越陳舊。全球人口和經濟的重心正在轉向發展中國家,而到下個十年中期,這些國家將迎來令人窒息的酷暑,奧運會恐怕會難以持續。
正因為此,國際奧委會應效法其他運動(如足球、網球和板球)管理機構,放棄將一項運動盛會集中在一座城市的想法。
現代奧運一直被視為昭告一座城市登上世界舞台的儀式。早期的賽事成了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和1904年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的附帶活動。 1964年東京奧運、1988年漢城奧運和2008年北京奧運都預告了各自主辦國的經濟起飛。
但情況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1976年蒙特婁奧運和2016年裡約奧運都留下了負債累累的城市和動盪不安的國家。等目前已公佈的主辦城市(2028年洛杉磯奧運,2032年布里斯班奧運)辦完奧運,恐怕還會看到更多這類情況。
世界經濟重心正迅速向東和向南轉移。這意味著支撐奧運會和殘奧會財務支出的觀眾和收入正在從過去通常主辦奧運的富裕的溫帶國家轉移到更多的熱帶和中等收入地區。
許多亞洲城市被視為2036年奧運主辦地的有力爭奪者,包括印度的艾哈邁達巴德、卡達的多哈以及印尼建設中的新首都努山塔拉,它們都位於夏季高溫可能威脅運動員生命的地區。 2021年的東京奧運已初露端倪,當時有兩名網球選手因中暑而中途退賽,近1%的運動員遭遇了高溫相關病症。
國際奧委會面臨一個不可能的選擇。它承諾讓未來的奧運會在環境和財務上更可持續,包括重新利用現有場館,甚至為運動員村提供二手家具,並使用一些創造性的核算方法來表明碳足跡已大幅縮減。同時,當你將大約3萬名運動員和官員(且不論船隻和255匹馬)空運至一座城市,高排放量幾乎不可避免。
更好的做法是效仿和發揚足球管理機構國際足總(FIFA)的例子,後者在2002年舉辦了日韓世界杯,併計劃在2026年舉辦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世界杯以及2030年舉辦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世界盃。
如果你想將奧運擴展到發展中國家,但又不想它們背負昂貴的馬術中心、賽艇湖和帆船碼頭的費用(即使在富裕國家,這些也是少數人參與的奢侈項目),不妨讓這些賽事永久留在已經擁有場館的歐洲國家。由此,主辦城市可以專注於人們最關心的核心運動賽事。
巴黎已經朝這個方向邁出了幾步,例如將衝浪比賽安排在1.6萬公里以外的塔希提島,但如果能徹底砍掉這個項目和這個超級遙遠的舉辦地就更好了。隨著氣候變暖,馬拉松、競走和公路自行車等耐力賽事(中暑是參賽者面臨的最大風險)也可能需要在最適合的地點舉辦。
再進一步,還可以大幅減少運動員數量。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參賽者來自人們想到奧運時會浮現在腦海中的項目:田徑、游泳和體操。大約同樣多的運動員參加球類項目。足球、划船、曲棍球、手球、柔道、射擊、籃球和帆船等項目派往巴黎的運動員數量都超過了體操運動員。
長久以來,其中許多項目與奧運的基調都格格不入。誰能告訴我,美國足球隊戰勝一支有許多球星缺席的阿根廷隊到底有何意義?同樣,一項從未被諾瓦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和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摘金的網球賽事又意義何在?
如果未來的奧運會能將參賽人數限制在5000人(約為目前的一半),運動員可以繼續參加各自的世錦賽,如此一來,既不會有太多觀眾發覺,奧運會的氣候成本和城市支出也可以大幅縮減。讓奧運更永續的唯一方法就是分散舉辦並縮小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