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正著手打擊網路犯罪但隱私權保護組織稱人權將受到侵犯
儘管人們擔心一項關於非法使用電腦技術的全球協議會讓世界各國政府透過探查電子通訊和繞過隱私保護措施來侵犯人權,但該協議仍在繼續推進。週四下午,近200 個國家在一次特別委員會會議上批准了《聯合國打擊網路犯罪公約》,為數月來複雜的談判畫上了句號。
該條約為各國合作打擊與網路有關的犯罪(包括非法取得和截獲電腦資訊、電子竊聽和網路兒童性虐待)建立了一個框架,預計將在數月內獲得聯大批准。
與外層空間甚至深海的某些部分一樣,網路空間對於人類的常規活動來說也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許多政府和企業都急於跟上時代的步伐。
預計今年稍晚在聯大召開的公約始於幾年前的一項俄羅斯倡議,批評人士說,他們可以從條約中許多有利於壓迫的語言中看到這些俄羅斯淵源。反對該條約的自由主義者和商業團體擠滿了談判條約的會議室。
許多人舉例說明了新條約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菲律賓線上新聞機構Rappler 就曾因對前總統羅德里戈-杜特蒂嚴厲打擊非法毒品和令人震驚的人權記錄進行批判性報道而激怒了杜特蒂。該網站由2021 年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主瑪麗亞-雷薩(Maria Ressa)創辦,自由主義者稱,由於新條約的簽署,該網站將成為全球範圍內容易受到攻擊的網站,但包括拜登政府在內的倡議者稱,該協議反映了美國及其盟友的利益。
拜登政府表示,它平衡了對隱私的關注和每個國家追蹤世界各地犯罪活動的需要。
一位熟悉談判進程的美國政府高級官員週五告訴記者:「我們認為這項公約是擴大全球執法合作的一種手段。這位官員說,聯合國的談判進程允許對條約進行必要的改進。我們試圖找到–實現–一種平衡,我們認為我們在執法當局和人權之間取得了平衡。
談判過程中的其他參與者稱讚該協議在經過五年多的討論後以協商一致的方式獲得批准,在討論過程中,各國對公約是相對自由還是包含伊朗等國要求的更強硬措辭存在分歧。商業團體尤其稱該條約過於含糊,容易被濫用。
除了近200 個國家的代表外,參加公約談判的還有亞馬遜、微軟、國際商會、美國國際商業理事會和其他團體,它們認為該協議是各國侵入私人企業的掩護。
由158 家技術公司組成的”網路安全技術協議”(Cybersecurity Tech Accord)發言人尼克-阿什頓-哈特(Nick Ashton-Hart)說:”該協議允許兩國就任何與技術有關的嚴重犯罪開展合作。
據私人公司、國際民權組織和電子自由倡導者稱,該公約所附的聯合國標籤可能會為那些想要以他們不喜歡的方式使用網路的專制國家提供掩護。
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全球隱私政策總監卡蒂扎-羅德里格斯(Katitza Rodríguez)說:”我認為這是一張濫用的空白支票,因為它對國內和跨境間諜和監控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而且缺乏強有力的製衡。
這份長達39 頁的聯合國公約開篇描繪了這樣一個世界:通訊技術可以擴大”恐怖主義和跨國有組織犯罪”的規模、速度和範圍,包括販運武器、軍火、人口和非法貨物。公約呼籲”制定一項旨在保護社會免受網路犯罪侵害的全球刑事司法政策”。
除此之外,該法案禁止未經政府許可進行電子竊聽或駭客攻擊。這個措辭–“無權”是權利倡導者在談判中試圖刪除的多處內容之一,他們認為這些內容賦予了政府過多的權力來決定哪些系統是封閉的。
條約一經聯大批准,在獲得40 個國家批准後即成為法律。什頓-哈特說,最終的結果並不會帶來更多的網路安全,反而會被用來為鎮壓行為辯護:「現在這種情況會更多,因為現在想這樣做的國家可以援引聯合國條約來證明合作鎮壓是正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