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星鏈首批組網衛星成功升空入軌背後:全球激烈競爭低軌衛星先佔永得
本月6日「千帆星座」首批組網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六號甲運載火箭透過「一箭18星」的方式順利升空入軌。據介紹,有中國版「星鏈」之稱的千帆星座計畫(別稱:G60星鏈計畫)於2023年啟動建設,包括三代衛星系統,採用全頻段、多層多軌道星座設計,是我國第二個低軌衛星大星座。
「千帆星座」是我國正在建造的低軌衛星網路星座計畫之一,將為全球用戶提供低延遲、高速率、高可靠性的衛星網路服務。
依照規劃,此計畫今年要發108顆星,未來將打造超過1萬顆衛星網路系統。
衛星互聯網可分為高軌和低軌兩類。低軌指距離地面2000千米以下的軌道高度,相比高軌衛星,低軌衛星具有低時延、易於實現全球覆蓋的特性。
低軌空間可容納的衛星數量有限,地球近地軌道僅可安全容納約6萬至10萬顆衛星。資源少,申請者眾多,讓全球低軌衛星資源競爭異常激烈。
衛星繞地球運行需要申請軌道和頻段資源,國際電信聯盟(ITU)在軌道和頻段資源取得上遵循「先登先佔、先佔永得」的原則。
公開數據顯示,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星鏈」計畫是這一領域領先者,截至今年8月2日已累計發射了183批6828顆衛星。
據了解,我國目前規劃了三個「萬星星座」計畫。
「GW星座」:由中國衛星網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星網)牽頭,計畫打造一個由1.3萬顆衛星組成的中國星鏈主體。
「G60星鏈」計畫:由上海等長三角9大城市共同打造衛星互聯網產業集群,預計到2030年底實現1.5萬顆衛星提供多業務融合服務。
Honghu-3(鴻餛飩-3):上海藍箭鴻擎科技有限公司向ITU(國際電信聯盟)提交的預發訊息(API)文件顯示,「鴻餛飩-3」星座計畫在160個軌道平面上發射共1萬顆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