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更新「優先病原體」清單,甲流、登革熱、猴痘病毒在列
近日,知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稱,可能觸發下一次大流行的病原體數量已增至30 多種,包括甲型流感病毒、登革熱病毒和猴痘病毒等。
該文章結論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更新的「優先病原體」清單而得出的。 8月初,WHO曾刊文呼籲,各國政府應加強全球研發合作,為下一次疫情做好準備。研發重點包括可感染人類的病原體的整個家族(不論是否具備大流行風險)以及這些「優先病原體」。
最新的「優先病原體」名單是由WHO組織200 名科學家,歷經2年時間,對1,652 種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和細菌)的相關證據評估而得出的。更早之前,WHO曾在2017年和2018年,透過兩次研討,共確立了十幾個「優先級」病原體。
《自然》文章稱,病原體是否入選該份名單,主要基於三方面證據:該病原體是否具有高度傳染性和致命性,以及目前相關預防接種和治療手段是否比較有效。 WHO認為,這些「優先病原體」可能會對人類造成全球公共衛生緊急情況(如疫情)。
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大學(University of Sri Jayewardenepura)免疫學家尼莉卡·馬拉維吉(Neelika Malavige)參與了這項評估工作。 她的研究方向是黃病毒科(Flaviviridae)病毒家族,其中包括引起登革熱的病毒。 「定期更新這些名單,用以反映氣候變遷、森林砍伐、都市化、國際旅行等重大全球變化,是很有必要的。」馬拉威吉說。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媒介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血球減少等,嚴重者出現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近年來,我國輸入引發的本地傳播登革熱疫情累及地區呈擴大趨勢,有由南方亞熱帶地區向中、北部溫帶地區擴散傾向。 7月29日,國家疾管署官網發布了2024年6月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其中,乙類傳染病登革熱6月發病數為130,同5月、4月發病數109、58相比,呈現成長趨勢。 5月以來廣州等地已陸續報告多例本地及輸入登革熱病例。
迄今,我國無上市登革熱疫苗。 WHO今年5月曾表示,新型登革熱疫苗TAK-003已被列入世衛組織資格預審疫苗清單。這是進入該清單的第二款登革熱疫苗。
針對更新後的「優先病原體」清單,WHO在相關報告中進一步明確:登革等病毒及鼠傷寒沙門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細菌,在全球範圍內(WHO劃分的非洲、美洲、歐洲、東地中海、東南亞、西太平洋6個區)均屬於「高危險」病原體。
根據前述《自然》文章,同樣被列入清單且在全球範圍內均屬有嚴重傳播風險和危害的病原體還有:沙貝冠狀病毒和梅貝冠狀病毒亞型,前者包括新冠病毒,後者包括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病毒。
其他新增的「優先病原體」還包括在2022年引發全球猴痘疫情的猴痘病毒,目前該病毒仍在中非部分地區傳播。值得注意的是,與其相關的天花病毒也被列入前述清單,儘管天花病毒在1980年就被消滅了,但由於人們不再定期接種該病毒的疫苗,因此無法對其產生免疫力,如果該病毒被意外釋放,可能引發大流行。
此外,多種甲型流感病毒也被納入清單。其中包括曾在美國乳牛族群引發疫情的H5亞型病毒,以及曾引起霍亂、瘟疫、痢疾、腹瀉和肺炎的病毒。
為防範潛在大流行風險,今年以來,我國疾管部門也曾多次提示,流感、人禽流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和X疾病(未來新興傳染病,Disease X)具有潛在大流行風險,需要優先防控和提前佈局未來應對預案。
7月底,美國國家衛健委醫療緊急部門發布了麻疹診療方案以及新修訂的登革熱、人類感染禽流感診療方案。去年底,針對鼠疫、霍亂、炭疽、細菌性痢疾、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紅熱、布魯氏菌病、黑熱病、水痘、發燒伴隨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等傳染病,國家衛健委也更新了相關診療方案。
國家衛健委最新表示,近年來,這些多種常見及新發、突發傳染病診療方案,對有效處置相關傳染病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