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星鏈」啟動專家表示發射成本仍有較大下降空間
受中國版「星鏈」首批衛星發射成功消息提振,8月7日A股開盤後,軍工電子板塊大漲。航宇微(300053.SZ)漲幅近7%,移為通訊(300590.SZ)上漲近5%,上海瀚訊(300762.SH)、航太智裝(300455.SZ)上漲約4%,納瑞雷達(688522.SH)、中海達(300177.SZ)上漲近3%。
8月6日14時4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六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版「星鏈」-「千帆星座」首批18顆商業網路衛星發射升空。這次發射以「一箭18星」的配置升空入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航太技術發展迅速,正在趕超世界領先水平,民營航太成為重要力量,但在衛星的製造和發射成本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兆級市場規模正在形成
今年7月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製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建立投入成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資訊科技、人工智慧、航太等戰略產業發展政策與治理體系。
從上游的衛星和火箭製造到中游的發射服務,再到下游的衛星應用和營運服務,中國商業航太產業鏈正在形成,實現從火箭、衛星、地面站到終端的全覆蓋產業鏈。
2023年,我國有近百顆商業投資遙感衛星成功發射,較去年同期成長15%。遙感衛星及應用產業規模超過2,700億元,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整體產值達5362億元,衛星通訊產業規模超過800億元。
低軌衛星是目前我國部署的重點方向。低軌衛星的運行高度通常在2000公里以下,與高軌道衛星相比,具有「低延遲、低輻射、低成本」的優勢,且傳輸效率更高,訊號覆蓋不受地域限制,可在沙漠、森林、海洋這些地面通訊基地台和雲端伺服器難以覆蓋的地方發揮優勢。
低軌網路「星座計畫」的概念最早由科技富豪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於2014年提出,該公司擬以4.2萬顆衛星取代地面通訊設施,在全球提供價格較低的衛星寬頻服務。截至目前,Starlink「星鏈」在太空中擁有約5500顆衛星,SpaceX已證明衛星通訊和網路服務在商業航太中的可行性。
另據介紹,太空軌道資源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規定,衛星頻率及軌道使用權採用「先登先佔」規則。據估計,地球近地軌道總共可容納約6萬顆衛星。而馬斯克的「星鏈」衛星已經佔據約十分之一的空間,並且持續增加。此外,包括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都提出了衛星網路計畫。
伴隨著中國版「星鏈」的大規模啟動,整個商業航太的產業鏈規模也有望急速擴大,資本期待看到龐大商業航太市場的出現。衛星及部組件研發製造、通導遙終端與網路設備、網路營運及衛星運維、產業應用與加值服務等產業將因此受益。已有券商研報稱,參考SpaceX估值2,100億美元,國內市場規模可望達兆級規模。
光大證券指出,根據中國現有星座規劃,2023至2033年的十年間,預計將有超1.2萬顆衛星被發射,衛星製造和衛星發射市場空間可達8313億元,帶動超過6萬億的地面設備市場和近5兆的衛星服務市場。
單顆衛星發射成本高達200萬美元
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千帆極軌01組衛星的發射,首次實現了我國平板式衛星批量化研製以及一箭18星的堆疊發射,實現了與SpaceX相似的技術路徑。
林寶軍強調,我國航太技術迅速趕上全球領先水平,但在成本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他引述數據稱,目前國內1公斤的衛星發射成本大約是1萬美金,按此計算,單顆低軌通訊衛星的發射成本約為200萬美元,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記者查詢公開資料發現,SpaceX發射單顆低軌衛星的成本僅約75萬美元。「當衛星的發射數量達到一定的規模,那麼就能持續推動成本降低,並實現快速發射組網。SpaceX現在就是產生了規模效應。」林寶軍對記者表示。
林寶軍認為,要把通訊的核心網搬到天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發展衛星通訊網路的應用場景,可以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此外,我國火箭的運載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易動太空人CEO沈岩對記者表示:「要降低衛星的發射成本,可以參考馬斯克的思路,也就是極簡的設計方案以及盡可能多地進行火箭回收。」目前我國已經有多家民營火箭公司正在開發可回收的路徑,但直到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可以回收。
他也表示,在資本市場為每一次發射成功狂歡的同時,更應該冷靜思考,要有足夠的耐心。「我認為以很高的成本去確保一次發射的成功並不是可持續的,對於失敗的寬容更有助於打磨更具有經濟效益和市場價值的產品。」沈岩說。
天風證券分析認為,伴隨著GW星座、千帆星座等計畫日益成熟,以及海南衛星超級工廠建設落地,火箭與衛星從設計到製造都緊密聯繫,能有效地降低衛星製造及發射成本,我國商業衛星產業發展將進一步加速,火箭發射能力或將日漸提高。
近年來,各地政府也在密集發布推動支持商業航太發展的利好政策。去年年底,上海已經印發了《上海市促進商業航太發展打造空間資訊產業高地行動計畫(2023-2025年)》。 (下稱「計畫」)《計畫》提出,到2025年,形成從火箭、衛星、地面站到終端的全覆蓋產業鏈。
依照《計畫》,上海將發展新一代中大型運載火箭、低成本高整合衛星、智慧應用終端三大拳頭產品,形成年產50發商業火箭、600顆商業衛星的批量化製造能力,以打造“上海星」、「上海箭」為目標,提供衛星研製、運載發射、在軌交付與管理鍊式服務模式;推動形成地面站、測運控中心、應用終端等自主建設能力;建構多結構產業基金,改善相關產業扶持政策;新引進及培育10家商業航太重點企業,培育5家具備科創板上市條件的硬核企業,扶持一批民營「專精特新」優勢企業,實現空間資訊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