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史前市場經濟青銅時代的歐洲已有對應體系
哥廷根大學和薩蘭託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青銅時代的歐洲人可能已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作,這對只有在現代國家和錢幣制度下才會出現這種制度的觀點提出了挑戰。
青銅時代晚期最大的囤積之一:在德勒斯登附近的Weißig 發現的這批殘片重約20 公斤,由63 件完整器物和328 塊碎片組成。圖片來源:Landesamt für Archäologie Sachsen / J. Lipták
如果”市場經濟”一直存在,情況會怎樣?德國哥廷根大學和義大利薩蘭託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研究青銅時代人們的日常支出,探索了這個問題。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3500 多年前歐洲人的消費模式與現代人的消費模式非常相似。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期刊。
這項研究分析了約公元前2300 年至公元前800 年間埋葬在義大利、瑞士、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和德國的1000 多座囤積墓中的20,000 多件金屬物品。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統計技術來確定所分析的物品是否為重量單位的倍數。他們發現,從公元前1500 年左右開始,人們有意將金屬物品打碎,以獲得重量單位約為10 克的倍數——歐洲各地都使用這一單位。這顯示金屬碎片曾作為貨幣流通。然後,他們分析了史前歐洲史前家庭日常開支的統計分佈情況–也就是說,他們觀察了不同金額的支出情況–並將其與現代西方經濟進行了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史前金屬貨幣的權重值與現代西方家庭日常開支的統計分佈相同:小額日常開支佔絕大多數,而大額開支則相對較少。透過模擬,他們證明最有可能解釋史前數據的方案是設想一個由供需關係調節的經濟體系,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收入比例參與其中。這就是市場經濟。
史前經濟通常被想像成一種以物易物和禮物交換為基礎的原始體系,而市場體系則是在”先進”西方社會形成過程中的某個進化里程碑。這項研究對這一觀點提出了質疑,它表明市場不僅在正式硬幣發明之前就已經存在,甚至在歐洲真正出現任何形式的國家之前很久就已經存在了。哥廷根大學史前史和早期歷史研究所的尼古拉-伊隆戈(Nicola Ialongo)博士解釋說:”我們習慣於將市場經濟視為現代性的產物,這種創新一出現就深深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思想。
在薩蘭託大學文化遺產系進行研究的詹卡洛-拉戈補充說:「老實說,我們對研究結果感到非常驚訝。我們的研究結果打破了考古學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長期以來形成的一些觀念。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