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車企整合成兩大勢力爭捲土重來
三菱汽車加入本田與日產汽車聯盟,日本國內的汽車產業將形成該聯盟與豐田聯盟的兩大勢力。在純電動車(EV)領域,美國特斯拉和中國企業領先,日本落後。傳統汽車製造商與新興勢力將展開新的較量。 3家企業組成的聯盟將在日本國內完成重組,力求透過巨額投資謀求生存。
三菱汽車正與本田和日產就合流事宜進行磋商。 3家企業的銷售量約為833萬輛。在日本國內,加上規模達1,600萬輛的豐田聯盟,將形成兩大陣營,標誌著日本國內重組接近尾聲。
競爭格局:傳統汽車製造商對新興勢力
車企先前的重組是汽車製造商之間對決的格局,大資本吞噬小資本是遊戲的規則。在2000年前後,年銷量「400萬輛俱樂部」被認為是生存下去的條件。日產也被法國雷諾收購。
而此次推動重組的是EV時代的新興勢力的崛起。美國特斯拉和中國的比亞迪(BYD)在EV領域表現突出,智慧型手機企業小米在3年內成功開發出EV。
日本企業的EV存在感薄弱。調查公司MarkLines 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市佔率首位是特斯拉(19.3%),緊隨其後的是比亞迪(16%)。日產為3.2%,本田僅0.2%。
EV和自動駕駛等新一代汽車可以像智慧型手機一樣透過更新作業系統(OS)來提高功能。先前的以硬體為基礎的汽車製造已經行不通。
搭載華為作業系統的設備超過9億台
中國最大通訊設備企業華為技術已進入EV業務。安裝在平板電腦等裝置上的作業系統(OS)的搭載設備達9億台以上,即使汽車企業的銷量加在一起,也無法與之抗衡。
如果自主進行車載電池和作業系統開發等,被認為需要數兆日圓規模的投資。要進行巨額投資,在日本國內進行消耗戰是無法生存的。本田的社長三部敏宏如此強調「傳統汽車企業擁有的生理時鐘已經毫無用處」。
華為參與營運的品牌「問界M7」銷售量強勁(位於廣州市的華為專賣店,2023年12月)
日產的社長內田誠也表示「市場變化的速度已經改變」。三菱汽車的社長加藤隆雄也有同樣的危機感,表示「探討與各種合作夥伴的可能性是自然而然的趨勢」。
3家車企加在一起的設備投資仍落後於特斯拉
即使是3家車企聯盟,目前仍與特斯拉有差距。 QUICK FactSet 的數據顯示,特斯拉2023年(截至2023年12月)的設備投資額較去年同期增加24%,達到88.99億美元,創出歷史新高。而此次聯盟的3家車企加起來也只有約9700億日圓(約63億美元),低於特斯拉。
特斯拉對EV展開巨額投資(美國紐約市內的特斯拉專賣店)
從研發費用來看,三家車企聯盟為1.7兆日圓,達到特斯拉(約6000億日圓)的2倍以上,但並非全部投向EV。由於與專注於EV的特斯拉相比存在差距,將從現在開始提高速度。
本田截至2030年度將向EV和軟體開發投入10兆日元,達到現階段豐田計畫的2倍。在北美,從電池到EV生產,將建構EV的供應鏈。
日產也計劃在2026年度將約2兆日圓用於電動投資。雖然特斯拉的資金創造能力較強,但將透過車載軟體的通用化等提高投資效率,力求迎頭趕上。
追求規模的汽車產業重組多數失敗
汽車產業重組進展不順利的情況很多。德國戴姆勒-賓士於1998年收購美國克萊斯勒後誕生「戴姆勒-克萊斯勒」。這成為了追求規模的產業重組的導火線,但由於經營方針的不同,兩家在2007年分道揚鑣。
此外,從EV來看,要建構半導體和充電網等供應鏈,需要與汽車企業以外的企業打交道。能否與其他產業的企業以同樣的視角迅速展開合作,將決定成敗。
國際能源總署(IEA)透露,到2035年EV在世界新車銷售中所佔的比重將達到50%以上。 EV的贏家將稱霸接下來的汽車產業。旨在應對與新興勢力競爭的本田-日產-三菱汽車聯盟的誕生,有可能成為全球汽車產業重組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