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為什麼要多吃鯖魚少吃鮭魚
研究人員發現,與用作飼料的野生魚類相比,養殖鮭魚的生產會導致許多必需營養素的減少。直接食用野生魚類可以提高營養攝取量,減輕對海洋資源的壓力。該研究建議改變飲食習慣和改進工業,以提高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可持續性。
我們鼓勵人們在飲食中多吃鯖魚、鯷魚和鯡魚等野生魚類。這些油性魚類是養殖鮭魚飼料的主要成分,富含鈣、B12 和歐米加-3 脂肪酸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而這些營養素在我們的飲食中往往比例不足。
科學家發現,養殖鮭魚的生產會導致食物中重要營養物質的淨損失。他們建議,直接食用野生”飼料”物種可以改善我們的健康,減少水產養殖業對有限海洋資源的需求。
研究人員分析了從用作飼料的可食用野生魚類到被餵養的養殖鮭魚的營養物質流動。他們發現,在鮭魚片中的九種營養素中,鈣、碘、鐵、Omega-3、維生素B12 和維生素A 的含量減少了六種,但硒和鋅的含量卻增加了。
與養殖的大西洋鮭魚相比,大多數野生”飼料”魚以較小的份量就能達到膳食營養推薦值,其中包括眾所周知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中風風險的歐米伽-3 脂肪酸。
第一作者、劍橋大學動物學系戴維-威勒(David Willer)博士說:「我們看到,大多數用作飼料的野生魚類的微量營養素密度和範圍與養殖鮭魚片相似或更大。儘管人們仍然喜歡吃鮭魚並支持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但他們應該考慮食用更多種類的野生魚類,如沙丁魚、鯖魚和鳳尾魚,以便直接從盤中獲取更多的必需營養素。
在英國,71% 的成年人在冬季維生素D 不足,少女和婦女往往缺乏碘、硒和鐵。然而,24% 的成年人每週吃鮭魚,只有5.4% 的人吃鯖魚,1% 的人吃鯷魚,只有0.4% 的人吃鯡魚。
威勒說:”圍繞著魚的種類對我們的飲食做一些小小的改變,就能大大改變其中的一些不足,提高我們的人口和地球的健康水平。”
研究人員發現,直接食用目前食品級野生飼料魚的三分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從海洋中獲取營養的最有效方法。
“海洋漁業是重要的地方和全球食品系統,但大量漁獲正被轉用於農場飼料。優先為人類提供營養豐富的海鮮有助於改善人們的飲食和海洋的可持續發展,”資深作者、蘭卡斯特大學的詹姆斯-羅賓遜(James Robinson)博士說。
來自劍橋大學、蘭卡斯特大學、斯特林大學和阿伯丁大學的科學家團隊表示,這種方法有助於解決全球營養素缺乏問題。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食品》雜誌。
科學家計算了挪威鮭魚顆粒飼料中使用的整條野生魚與養殖鮭魚片中可食用部分的營養平衡。他們重點研究了人類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九種營養素,這些營養素主要集中在海鮮中:碘、鈣、鐵、維生素B12、維生素A、Omega-3(EPA +DHA)、維生素D、鋅和硒。
研究的野生魚類包括太平洋和秘魯鳳尾魚、大西洋鯡魚、鯖魚、鯡魚和藍鱈魚–這些魚類都作為海鮮在市場上銷售和食用。
他們發現,這六種飼料所含的營養成分濃度比養殖鮭魚片更高或相近。野生飼料魚片中的鈣含量是鮭魚片的五倍以上,碘含量是四倍,鐵、歐米茄-3、維生素B12 和維生素A 的含量是1.5 倍以上。野生飼料魚和鮭魚的維生素D 含量相當。
研究發現,鮭魚中的鋅和硒含量高於野生飼料物種–研究人員說,這些額外的含量是由於其他鮭魚飼料成分造成的,是鮭魚養殖業取得進步的真正標誌。
“養殖鮭魚是一種極佳的營養來源,也是所有養殖動物中飼料轉換率最高的動物之一,但該行業要想發展,就必須更好地保留餵養的關鍵營養物質。”斯特林大學水產養殖研究所的理查德-牛頓(Richard Newton)博士說:「這可以透過更有策略地使用飼料原料來實現,包括來自漁業副產品和可持續來源的工業級魚類(如沙鰻)。 “
“有趣的是,我們實際上浪費了飼料魚中大約80% 的鈣和碘,尤其是考慮到婦女和少女通常無法攝入足夠的這些營養素。”Willer 說:”水產養殖業的標準模式是引用魚進魚出(FIFO)比率,而不是研究營養成分,因此這些數字一直未被充分認識。
研究人員希望看到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採用營養保留度量標準。他們認為,如果能與目前的先進先出比率相結合,該產業就能變得更有效率,並減輕魚類族群的負擔,因為魚類族群也能提供海鮮。該團隊正在建立一個標準化的強大工具,以便將營養物滯留指標納入產業實踐。
“我們希望看到這一產業不斷擴大,但不能以犧牲海洋為代價。我們還希望看到有更多種類的經濟實惠、方便和吸引人的產品,這些產品由野生’飼料’魚和魚類及鮭魚副產品製成,供人類直接食用”。 “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