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B型藍超巨星是由大質量雙星系統合併而產生
B型藍超巨星是一種高亮度、大質量的恆星,儘管理論上它們的演化階段很短暫,但它們卻經常出現,這打破了傳統的預期。最新研究提供了新的見解,表明許多藍超巨星很可能是由大質量雙星系統合併形成的。這些合併解釋了這些恆星在”演化間隙”中的存在及其獨特的表面特性,表明對它們的生命週期和對星系形成的影響的理解有了重大的修正。
由一顆紅巨星和一顆較年輕的伴星組成的雙星系統的藝術圖像,這顆紅巨星和一顆較年輕的伴星可以合併產生一顆藍超巨星。資料來源:凱西-里德,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B型藍超巨星是一種異常明亮和炙熱的恆星,其光度至少是太陽的10,000倍,溫度是太陽的2到5倍。這些恆星的質量是太陽的16 到40 倍,被認為存在於恆星演化的一個短暫而快速的階段,因此理論上非常罕見。那麼,為什麼我們能觀測到這麼多這樣的恆星呢?
關於它們起源的一個重要線索是,觀測到的大多數藍超巨星都是單一的,也就是說,它們沒有可偵測到的引力束縛伴星。然而,據觀測,大多數年輕的大質量恆星都是在有伴星的雙星系統中誕生的。為什麼藍超巨星是單一的?答案是:大質量雙星系統”合併”後產生了藍超巨星。
在由IAC研究員阿蒂拉-梅農(Athira Menon)領導的一項開創性研究中,一個由計算和觀測天文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模擬了恆星合併的詳細模型,並分析了銀河系衛星星系大麥哲倫雲中的59個早期B型藍超巨星樣本。
“我們模擬了演化巨星與其較小的伴星在很大參數範圍內的合併,並考慮到了合併過程中兩顆恆星的相互作用和混合。”梅農解釋說:”在恆星生命的第二個最長階段,即恆星內核燃燒氦的階段,新誕生的恆星以藍超巨星的形式存活。
文章合著者、IAC 研究員阿爾特米奧-埃雷羅(Artemio Herrero)說:”所獲得的結果解釋了為什麼藍超巨星會出現在經典恆星物理學中所謂的’演化間隙’中,在它們的演化階段,我們不會期望在那裡發現恆星。
但是,這種合併也能解釋藍超巨星的測量特性嗎?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發現,與傳統恆星模型相比,從這種合併中誕生的恆星能更成功地再現大部分樣本的表面成分,尤其是氮和氦的增強。這表明,合併可能是產生藍超巨星的主要管道”,IAC 研究員丹尼-列儂(Danny Lennon)說,他也參與了這項研究。
這項研究在解決”藍超巨星是如何形成的”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上邁出了一大步,同時也表明了恆星合併在星系形態及其恆星群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的下一部分將試圖探索這些藍超巨星是如何爆炸並對黑洞-中子星景觀做出貢獻的。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