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官方定義可能很快就會再次改變但冥王星依然被排除在外
行星”的官方定義可能很快會再次改變。上一次,冥王星被踢出了”行星俱樂部”,但新提出的定義旨在讓它更具包容性。幾個世紀以來,”行星”到底是什麼一直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我們現在所說的行星、衛星甚至小行星,在不同時期都曾被歸入”行星”的範疇。世紀初,隨著在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發現了一系列大小與冥王星相仿的天體,這項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2006 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這個為太空中的天體正式命名的組織–終於確定了一個定義。它幾乎是刻意將冥王星排除在外–畢竟,如果冥王星是一顆行星,那麼太陽系在技術上就會突然擁有幾十顆甚至上百顆行星。
一個天體要符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對行星的正式定義,需要滿足三個標準:
它必須圍繞太陽運行(這就排除了所有的衛星)
它必須有足夠的質量,變成大致的圓形(所有的小行星都不在此列)
它必須能夠清空其軌道周圍的鄰近地區(這排除了冥王星和柯伊伯帶的所有其他行星)
但從一開始,這個定義就受到了質疑。尤其是第三點,被科學家稱為”草率”。
“新視野號”任務的行星科學家菲利普-梅茨格說:”他們沒有說清楚清除軌道是什麼意思。新視野號於2015年將探測器送過冥王星。如果你從字面上理解,那麼就沒有行星了,因為沒有行星能清除自己的軌道。
另一個問題是,目前的定義非常以太陽系為中心,規定行星必須圍繞太陽運行。但近年來,天文學家發現了5000多顆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行星。因此,一個科學家小組提出了一個新的定義,不僅考慮到了這一點,還簡化了標準。
根據新提出的定義,行星是指符合以下條件的天體:
圍繞著一顆或多顆恆星、褐矮星或恆星殘骸運行;
質量大於1023 公斤;且
質量小於13 個木星質量(2.5 x 1028 公斤)。
這項新定義擴展、澄清並簡化了現有定義。它不僅涵蓋了我們自己的太陽系和類似的設置,而且還發現了圍繞多顆恆星運行的行星,以及褐矮星(或失敗的恆星)和恆星殘餘物,如白矮星和中子星。
研究小組說,將下限設定為1023公斤是可行的,因為此時的引力會將天體拉成球形。我們通常無法看到遙遠系外行星的確切形狀,但我們可以測量它的質量。
然而,那些希望冥王星能夠再次成為一顆合格的行星的人要失望了,它的質量只差一點點就能達到下限,而水星卻能勉強通過。
這個下限的另一個好處是,它為最初的”清除其附近”條款所要達到的目的提供了一個更直接的數字。超過這個質量下限,天體就會成為”動態主宰”,要么將其附近的較小天體吸走,要么將其拋射出去。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讓-呂克-馬戈特說:”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都是動態優勢天體,但其他天體–包括冥王星等矮行星和小行星–則不是。因此,這一特性可以納入行星的定義。
最後,新定義為行星的大小設定了上限。有些行星非常巨大,以至於它們的引力引發了內核中氘的熱核融合,使它們成為行星和恆星之間的中間地帶。一般認為,這種情況始於質量超過13木星的天體。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布雷特-格萊德曼(Brett Gladman)說:”將定義固定在最容易測量的量–質量上,可以消除關於某個特定天體是否符合標準的爭論。這是當前定義的一個弱點。
研究人員計劃在今年八月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正式提出新定義。該提案將發表在《行星科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