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語言能夠影響大腦感知不同色調的速度
新的研究發現,用不同的字來表示不同的顏色深淺,與只用一個字來表示一種顏色的語言相比,用不同的字來表示不同的顏色深淺,能讓大腦更快感知這些顏色深淺。這項研究結果凸顯了語言與感知之間的重要互動關係。
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數百萬種不同的顏色。然而,當我們用嘴巴–特別是我們所說的語言–來描述它們時,我們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些語言的限制比其他語言更大。
例如,英文中有11 個基本顏色字:黑、白、紅、綠、黃、藍、棕、橘、粉紅、紫和灰。俄語中有兩個表示藍色的字:”goluboy”和”siniy”,”goluboy”用來描述淺色,”siniy”用來描述深色。同樣,立陶宛語用žydra和mėlyna分別表示淺藍色和深藍色。而如果您說挪威語,則只能用一個基本詞彙來表示藍色:blå。
在挪威科技大學(NTNU)和奧斯陸大學(UiO)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與只說一種語言的人相比,說一種語言的人如果用多個詞來表示不同的顏色深淺,大腦就能更快感知顏色深淺。
“我們的研究發現,雙語參與者區分顏色深淺的能力受到他們在執行任務時所使用的語言的影響,”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北師大語言習得與語言處理實驗室教授米拉-迪米特羅娃-武爾查諾娃(Mila Dimitrova Vulchanova)說。 “這些發現揭示了語言與感知(即我們對感官輸入的感知)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
“我們的研究結果也提到了語言與認知之間的動態聯繫,即大腦接收、處理和表達訊息的能力,」Vulchanova 繼續說道。 “我們的研究和其他人的研究表明,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這意味著語言可以激活和影響認知類別,反之亦然,認知機制和類別也會影響語言。”
研究中使用的色譜,顯示了20 種不同色調的藍色
研究人員招募了106名參與者,他們或是立陶宛語和挪威語雙語者,或只講立陶宛語或挪威語(單語者)。所有參與者都要完成一項任務,即要求他們在1 到20 的範圍內分辨出不同色調的藍色。這項任務分為有語言幹擾和無語言幹擾兩種情況;也就是說,在語言幹擾任務中,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在開始顏色分辨任務之前記住八個隨機數字。無語言幹擾的顏色分辨任務為實驗的對照條件。
他們發現,雙語參與者的顏色感知會受到他們在任務中啟動的語言的影響。具體地說,所謂的”顏色類別效應”,即綠色和藍色(類別間顏色)比同一類別中的兩種顏色更容易區分。簡單地說,雙語受試者在用立陶宛語思考時更快分辨出淺藍色和深藍色,而在用挪威語思考時,這種優勢就消失了。
使用單語的立陶宛受試者也表現出了顏色類別效應,而使用單語的挪威受試者則沒有表現出這一效應,這表明使用兩種藍色詞彙的語言的受試者能比使用一種語言的受試者更快定義出不同的色調。
武爾查諾娃說:「這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我們使用的語言會影響我們對顏色的感知–而且這種聯繫是非常動態的,取決於大腦的激活程度。這表明,語言不僅塑造了我們就顏色進行交流的方式,也影響了童年時期在大腦中建立起來的顏色類別–而這可能直接影響我們感知顏色深淺的方式。
人類賦予色彩特殊的象徵意義;我們從生物、文化和個人角度對色彩做出反應。例如,紅色是血的顏色,通常不僅與愛和慾望有關,還與危險和侵略有關。它與危險的連結就是為什麼停車標誌都是紅色的原因。藍色通常象徵寧靜和穩定或智慧和可靠,但也可能代表悲傷和抑鬱(就像俗話說的”我感覺很憂鬱”)。黃色可以與歡樂和陽光、懦弱或恐懼聯繫在一起–“黃腹灰心”–也被用於警示標誌、校車和出租車,因為它很顯眼。因此,色彩與心理學、科學、情感密不可分。
這項研究發表在《語言學習》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