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然再生與植樹造林結合可以最經濟地捕捉碳
包括俄勒岡州立大學科學家在內的一項國際合作表明,將樹木作為一種具有成本效益的工具來應對氣候變化,比簡單地大量種植樹木要複雜得多。俄亥俄州立大學林學院的雅各布-布科斯基(Jacob Bukoski)和其他七位研究人員綜合了130 個國家數千個植樹造林地點的數據,發現大約有一半的時間最好順其自然。
一項涉及全球植樹造林實踐的研究表明,減緩氣候變遷的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是將自然森林再生和積極植樹結合。這種方法還需要平衡其他生態和社會經濟因素,才能真正有效。
今天(7 月24 日),《自然-氣候變遷》雜誌發表了由保護國際領導的這項研究結果。
巴西一處具有修復潛力的混合用途景觀。資料來源:Jacob Bukoski,俄勒岡州立大學
“出於多種原因,樹木可以在減緩氣候變遷方面發揮作用,」布科斯基說。 「森林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起來,這一點很容易理解,而且植樹幾乎是每個人都能支持的事情–我們已經看到國會兩黨提出了多項植樹法案。這項研究為整個’我們是否應該透過植樹來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爭論帶來了一個細緻入微的視角”。
布科斯基指出,由於森林能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封存在其生物質和土壤中,因此擴大全球森林面積被廣泛認為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策略。採伐的木材也會以木製品的形式儲存碳。
「森林擴張有兩種基本方法。」他說:”一般來說,我們可以讓森林自行再生,這種方法雖然緩慢,但成本較低;或者採取更積極的方法,種植森林,這樣可以加快生長速度,但成本較高。 我們的研究比較了中低收入國家可再造林地貌中的這兩種方法,確定了在哪些地方自然再生或種植森林可能更有意義。
科學家利用機器學習和迴歸模型發現,在所研究的地區中,46%的地區在30 年內自然再生的成本效益最高,54%的地區種植的成本效益最高。
他們也確定,在所有地區綜合使用這兩種方法比單獨使用自然再生方法的效果好44%,比單獨使用種植方法的效果好39%。如果目標是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和盡可能低的成本固碳,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將自然再生林和人工造林結合。
研究表明,在墨西哥西部大部分地區、安第斯地區、南美洲南錐體地區、非洲西部和中部、印度、中國南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自然再生相對於人工林尤其具有成本效益。
相反,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區、中美洲、巴西、中國北部、東南亞大陸、菲律賓以及非洲北部、東部和南部,種植園比自然再生更受歡迎。在特定地點,哪種方法更具成本效益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機會成本、相對碳累積和收穫率以及相對實施成本。
作者強調,重新造林是減少化石燃料排放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品。他們指出,如果在30 年內實現重新造林的全部減排潛力,將相當於不到八個月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碳只是種植樹木時的一個考慮因素。在決定在哪裡以及如何重新造林時,還必須考慮生物多樣性、對木材產品的需求、對當地生計的支持以及非碳生物物理效應。
但他們也指出,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植樹造林所提供的低成本氣候減排潛力遠遠超過先前的估計。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