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顯示大便的頻率可以預測你的健康狀況
系統生物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的最新研究表明,排便頻率對長期健康有重大影響,這會影響各種生理過程,並可能影響慢性疾病風險。這項研究分析了1400多人的數據,將排便模式與腸道微生物組組成和血液代謝物等健康指標聯繫起來,表明保持每天排便的”黃金地帶”可能對最佳健康狀況至關重要。
每個人都會大便,但不是每天都大便。系統生物學研究所(ISB)的最新研究表明,排便頻率與長期健康息息相關。系統生物學研究所(ISB)的研究人員發現,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BMI)與排便頻率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
由國際統計學會領導的研究小組研究了1400 多名健康成年人的臨床、生活方式和多組學數據。他們發現,人們大便的頻率會對一個人的生理和健康產生很大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Medicine)雜誌上。
研究人員調查了消費者健康公司Arivale 的同意參與者的數據。研究小組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身體健康的成年人,不包括患有某些疾病或服用藥物的人。
研究小組將自我報告的排便頻率分為四組:便秘(每週排便一到兩次)、低正常(每週排便三到六次)、高正常(每天排便一到三次)和腹瀉。
分類後,研究小組研究了排便頻率與人口統計、遺傳學、腸道微生物組、血液代謝物和血漿化學成分等因素之間的關聯。
研究顯示,年齡、性別和身體質量指數(BMI)與排便次數有明顯的相關性。具體來說,年輕人、女性和體重指數較低的人排便次數往往較少。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約翰內斯-約翰遜-馬丁內斯(Johannes Johnson-Martinez)說:”先前的研究表明,排便頻率會對腸道生態系統的功能產生很大影響。具體來說,如果糞便在腸道中停留時間過長,微生物就會消耗掉所有可用的膳食纖維,並將其發酵成有益的短鏈脂肪酸。 “。
事實上,研究人員也發現,研究參與者腸道微生物組的微生物組成是排便頻率的明顯標誌。通常與健康有關的纖維發酵腸道細菌似乎在排便頻率的”金髮區”中茁壯成長,人們每天排便的次數在1-2次之間。然而,與蛋白質發酵或上消化道相關的細菌往往分別在便秘或腹瀉患者中大量存在。
同樣,幾種血液代謝物和血漿化學成分與排便頻率有顯著關聯,顯示腸道健康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間存在潛在關聯。具體來說,便秘患者血液中富含已知會對腎臟造成損害的微生物衍生蛋白質發酵副產物,如對甲酚硫酸鹽和吲哚硫酸鹽,而腹瀉患者血液中與肝臟損害相關的臨床化學成分升高。
特別是血液中的硫酸吲哚苷含量與腎功能減退有顯著相關性,這初步證明了在這群健康人群中,排便頻率、腸道微生物代謝和器官損傷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不出所料,那些報告說飲食中富含纖維、更好地補充水分和經常鍛煉的人往往會發現自己處於排便的”黃金地帶”。
“慢性便秘與神經退化性疾病和活動性疾病患者的慢性腎病進展有關,”論文通訊作者、ISB副教授肖恩-吉本斯博士說。 “然而,目前還不清楚腸道運動異常是否是慢性疾病和器官損傷的早期驅動因素,也不清楚患病患者的這些回顧性關聯是否只是巧合。”
吉本斯說:”在這裡,我們在一個普遍健康的人群中發現,便秘尤其與血液中已知會造成器官損傷的微生物毒素水平有關,而這是在任何疾病診斷之前。”
研究也探討了排便次數與焦慮和憂鬱之間的關聯,顯示心理健康史與排便次數有關。
“總之,這項研究顯示了排便頻率如何影響所有身體系統,以及異常的排便頻率如何可能成為慢性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這些見解可以為管理排便頻率的策略提供信息,即使是在健康人群中,以優化健康和保健”。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