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預期在2025年提前實現2030年風能及太陽能裝機目標
中國將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提前五年實現2030 年再生能源裝置目標,凸顯了對永續發展和建立綠色未來的承諾。 AFRY 的分析顯示,中國新能源的發展正在取得重大進展,到2025 年底,中國的風能和太陽能裝機規模將達到1200 吉瓦以上,這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提前實現了政府最初設定的2030 年目標。
在一個五年規劃時期內實現十年的預期進展
在2020 年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闡述了中國恪守應對氣候變遷的承諾,並概述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其中提及到中國將來2030 年實現風能和太陽能總裝置容量達到1200 吉瓦。根據我們的分析,按照各省目前對新能源的部署速度,此目標可提前在2025 年實現。
近年來,中國再生能源裝置部署顯著提速,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裡從2020 年約530 吉瓦增加到約860 吉瓦,增幅高達60%。在「十四五」規劃已進入中期之際,AFRY 回顧了迄今為止所取得的進展,並預計中國將實現1200GW 的風光裝機量目標。這將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比原計劃提前了五年。 「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新增裝置總量中,我們預期再生能源佔比將超過70%。此外,我們的分析表明,到「十四五」末,中國的總裝置容量將達到約3200 吉瓦,超過政府設定的3000 吉瓦的目標。
中國再生能源裝機量的快速成長,以及在持續演變的市場機制與規則
中國太陽能光電和陸域風電總裝置容量現已接近1,000 吉瓦,而二十年前幾乎為零。中國再生能源裝機量的成長得益於多方位的政策推動,同時規模經濟帶來的投資成本下降與設備製造效率提升。
自2009 年以來,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來促進再生能源的部署。新能源上網電價補貼(Feed-in-Tariff, FiT)刺激了最初的成長,但中國政策制定者隨著市場環境變化也逐步提出新的政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 隨著再生能源技術成本大幅下降,上網電價補貼計畫對中國政府來說逐步成為財務上的壓力,因此目前已被一系列新出台的政策所取代。 目前,新建的太陽能和風能專案為平價上網專案(基於省級監管的燃煤基準電價,相當於向燃煤發電商支付的價格),或透過電力中長期市場、綠電市場或電力現貨市場進行交易的市場化項目(市場種類取決於各省的電力市場自由化進程)。
在AFRY,我們使用獨立開發的BID3 電力市場優化模型,並採取國際上所公認的電價預測方法,了解新能源的潛在收益情況、未來裝置規模及消納,同時隨著市場自由化進程的發展,新能源專案在未來將會面臨到的電價波動風險。我們認為,了解中國未來能源格局的發展演變路徑對於開發商、投資者和電力公司識別現有與未來潛在項目的機會和風險至關重要。
雖然電價收入佔新能源項目總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但我們預計,隨著市場不斷成熟且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再生能源專案在電力市場中的營運已能實現足夠的內部收益率,因此市場對新能源新建的動力仍然強勁。 除此之外,環境權益的政策推出也日益受到關注,這些屬於新能源額外價值的綠色環境權益,無論是透過非捆綁式(中國綠證)還是捆綁式證書交易(綠電交易),都提供給新能源項目額外的收入支持。 這些隨市場與政策不斷變化的收入來源是激勵新能源開發商快速部署新項目的主要因子,同時這些激勵機制將繼續成為推動中國電力產業持續脫碳的關鍵組成部分。
電力市場自由化是解鎖清潔能源轉型的關鍵
中國的電力市場正在經歷深刻的改革,市場自由化是政策制定者和能源公司關注的重點議題。 政府正在尋求方法鼓勵發電和零售雙方的競爭來降低整體電力產業的成本——電力改革與自由化。 批發電力市場的自由化將使中國從中央、省級政府確定的「基準」價格(不同技術根據其平均平準化度電成本)轉向基於市場導向的定價機制——反映發電機組的邊際成本決定。
電力現貨市場的實施對中國電力系統由歷史以火力發電為主的系統轉型成反映大量新能源的間歇性系統至關重要。對於如此龐大而複雜的電力系統,集中管理且集中定價的限制是顯而易見的,同時新型電力系統所需的靈活性透過集中決策來實施將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動態定價的機制是電力批發市場的特徵,將有助於資源的在符合經濟條件下進行有效地配置,在如此龐大的能源系統中,即使是很小的效率提升也會為中國能源用戶帶來巨大的節約。
自2018 年以來,現貨市場試點已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第一批和第二批試點市場涵蓋了許多高能源生產和消費省份,最大限度地擴大電力自由化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中國政府最近的公告強調了電業自由化在中國能源戰略中的重要性。 在今年發布的《2023 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專門用一節探討了市場化改革在整個能源格局中的重要性,《規劃》提出了加快建立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加強中長期、現貨和輔助服務市場協同運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間歇性電力系統將為能源安全帶來新挑戰
再生能源的驚人成長同時將為中國的電力系統帶來了新的挑戰。自從最近的地緣政治事件牽動全球能源市場以來,能源安全已成為一大重要的議題。全球大宗商品危機同時是在極端天氣事件的背景下發生的,極端乾旱的天氣導致水力發電的發電量減少,進而導致一些依賴豐富水力發電的省份出現電力短缺。我們發現過去幾年,中國許多省份的電力系統出現供需極度緊張的局面,引發了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系列反應。作為短期措施,新的煤電和氣電機組已獲得批准,甚至開工建設,特別是在受缺電影響嚴重的地區,但這本身不足以解決系統性弱點。
為了確保未來電力系統的彈性,中國需要適應轉型中的電力系統。平衡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加強再生能源技術的供應鏈以及解決電網可靠性問題,都是中國下一階段發展的關鍵環節。 《2023 年能源工作指導方針》概述了應對這些挑戰的廣泛策略,包括:
加強能源供應安全:
- 重點關注西北和西南地區的煤炭、天然氣和石油的國內生產。
- 將加強煤炭和天然氣的儲存設施,以確保燃料安全和靈活調度。
- 煤電需要進行改造,以解決三個關鍵問題——靈活性、供熱和能源效率。
- 加速抽水蓄能發展,進一步提升系統彈性
完善能源立法與政策架構:
- 建立完善電力市場政策架構和市場規則,從目前的市場安排平穩過渡到區域、全國統一的電力大市場。
- 進一步增加電力中長期和現貨市場交易量,並加速自由化進程。
- 其他相關政策框架,旨在解決儲能、氫能和碳捕集與封存等新興技術的產業標準和規劃。
中國必須在持續快速部署再生能源技術和能源安全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政策制定者敏銳地意識到他們面臨的挑戰,但也意識到綠色轉型帶來的機會。中國已經擁有龐大的再生技術組件製造基地,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再生電力生產國。 AFRY 預計,到2060 年,中國風能和太陽能裝置容量將超過4,300GW,是目前裝置容量的五倍。
中國在2060 年實現淨零排放的承諾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而了解中國能源市場動態和發展趨勢將是管理整個中國能源轉型風險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