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球只有一顆天然衛星而太陽係其它行星卻有那麼多顆?
月亮繞著地球運行,被稱為地球的天然衛星,不過它實際上比太陽小了400倍,只是它與地球的距離正好相比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也小了400倍,所以在地球上兩者看起來一樣大。然而,如果我們在金星或火星上,則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天空,金星的天空沒有任何的天然衛星,而火星的天空有兩個,只是它們都很小。
火星的兩顆衛星,它們比月球小得多,沒有形成球體,圖源:Shutterstock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到太陽系外部的氣態巨行星上的話,那麼它們的天然衛星會變得相當多,其中木星已知的有95顆天然衛星,土星有146顆,天王星和海王星分別是28顆和16顆。
(註:這個衛星數量的數據來自NASA,行星的天然衛星數量一直在變,國內很多媒體作者採用的數據基本上都是過時的。)
那麼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太陽係有一些行星一顆天然衛星都沒有,而有些行星卻擁有如此多的天然衛星呢?
其實目前關於某些行星為何擁有天然衛星,主要有兩種理論:它要不是被行星希爾球內的引力捕獲的,就是與太陽系一起形成的。
首先,眾所周知,物體對附近的其他物體產生引力,物體越大引力越大。
太陽是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天體,佔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太陽係受太陽巨大引力的控制,所有行星都在太陽軌道上運行。
一個天體如果想要繞行星運行而不是太陽的話,那麼它必須離行星足夠近,讓行星的引力在抵消太陽引力之後處於主導地位,這樣它才能讓衛星繞自己旋轉。
圖:在p點地球和月球的引力相互抵消
行星讓衛星保持在其軌道上的最大距離就稱為希爾球或希爾半徑(不要和洛希球搞混),這個數值由較大物體和較小物體的質量,以及瞬時距離決定。
在太陽系中,希爾半徑最大的行星是海王星,達到1.16億公里,相當於0.775 天文單位,因為它距離太陽非常遠的同時自身質量還非常大。
而木星雖然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質量是其它所有行星總和的2.5倍,但是它距離太陽較近,所以它的希爾半徑只有5300萬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一顆天體經過行星的希爾半徑之內,也不代表它會被捕獲,這裡的關鍵就是速度和角度。
它必須有合適的速度和角度才行,不然它會逃逸或撞擊而不是被捕獲。
由於太陽係是相當空曠的,行星要碰到一顆速度、角度都合適的天然衛星可不容易。
其次,太陽系的行星最初是由一大團圍繞太陽旋轉的氣體形成的,這些氣體在引力下相互作用,彼此聚合,就像最初形成太陽一樣形成更大的天體。
在太陽系內部的四顆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因為太靠近太陽了,更高的溫度讓它們無法凝集更多氣體,只能保留鐵、矽等熔點較高的元素,所以它們是岩石行星。
有一點要提:靠近恆星的是岩石行星,而遠離恆星的是氣態巨行星,所有的恆星系統都是如此。
當氣態巨行星凝聚的時候,它其實也和恆星形成之後形成繞著它旋轉的行星一樣,物質會繞著行星旋轉,隨著時間推移有一些會變成它們的衛星。
太陽係是宇宙中較為罕見的單星系統-也就是整個系統中只有一顆恆星,這種系統中因為其它天體的質量相較於恆星差距實在太大了,所以跟隨系統一起形成的天然衛星很少。
在太陽系中,目前只有木星和土星的內衛星被認為是在太陽系形成時“自帶的”,判斷依據則是那幾顆衛星都非常古老。
太陽系中其餘的天然衛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的外衛星,可能都是由其行星引力捕獲的。
因為太陽系內部的岩石行星質量都非常有限,而且距離太陽非常近,所以它們的希爾半徑很小,更難捕獲到天然衛星,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岩石行星基本上沒有天然衛星的緣故。
你可能會問,憑什麼水星和金星一顆天然衛星都沒有,地球有一顆,而火星比地球更小,卻有兩顆天然衛星?
圖:這張圖片可以很好的體現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
火星的兩顆天然衛星確實被認為是它自己捕獲的,而不是自帶的,之所以它能夠自己捕獲到天然衛星,主要是因為它距離小行星帶很近,有更豐富“自然資源”,但即便如此,它也就捕捉到兩顆。
地球的月亮有完全不同的故事,它太大、太近了,無論是捕獲、還是自帶,以地球的質量都很難得到這樣一顆巨大的天然衛星。
月球起源,圖源:NASA/JPL-Calte
月球的形成被認為是過去有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被稱為忒伊亞,它撞擊了地球,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月球。
地球並沒有捕獲到足夠大的能稱為衛星的天體,與地球大小差不多的金星,它距離太陽更近,自然捕獲到天然衛星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而水星更難了,連人類發射的太空船都很難變成它的衛星,因為它離太陽更近,自身的質量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