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華達州出土的遠古掠食者改寫了三疊紀海岸生物的故事
新發現的三疊紀鱷魚近親表明,偽鱷類主龍棲息在全球沿海地區,大大豐富了我們對中生代海洋生態系統的了解。研究人員在美國內華達州三疊紀法夫雷特組發現了一種已滅絕的鱷魚近親新物種。該物種名為Benggwigwishingasuchus eremicarminis,顯示被稱為偽鱷類主龍的古代鱷魚近親在2.472 億至2.37 億年前統治了整個中三疊紀全球的海岸線。
泛大拉桑海洋海岸的Benggwigwishingasuchus eremicarminis換原圖。圖片來源:Jorge Gonzalez
這項發現在7 月10 日發表在《生物學快報》上的一項研究中進行了詳細介紹,重塑了我們對恐龍時代早期沿海生態系統的理解。
「這個令人興奮的新物種表明,偽鱷類在中三疊世期間佔據了全球沿海棲息地,」該論文的主要作者、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恐龍研究所所長兼館長格雷琴·奧古斯丁(Gretchen Augustyn) 說。
研究揭示偽鱷類多樣性
三疊紀東部泛大洋(包括法夫雷特組)的大多數化石都是海生生物,如菊石或海洋爬行動物,如巨型魚龍C. youngorum。因此,新描述的陸地物種B. eremicarminis 的發現相當出乎意料。
「我們的第一個反應是:這到底是什麼?」波昂大學的共同作者妮可·克萊因博士說。 「我們原本以為會發現海洋爬行動物之類的東西。我們無法理解陸生動物怎麼會在如此遙遠的海洋中與魚龍和菊石共存。直到親眼看到幾乎完全準備好的標本,我才確信它真的是陸生動物。
中三疊世海洋和東部沿海環境中描述的主龍類(黃點)以及泛大拉桑海岸的新物種B. eremicarminis(紅星)的地圖。圖片來源:Nate Smith
從化石發現洞察進化
偽鱷類主龍曾在古特提斯洋沿岸的化石層中出土,但這是泛大拉桑洋和西半球的第一個沿海代表,揭示了這些鱷魚親屬在中三疊世期間存在於世界各地的沿海環境中。有趣的是,這些沿海物種並非全都來自同一進化群,這表明偽鱷類(以及更廣義的主龍類)正在獨立適應沿岸的生活。
「從本質上講,看起來好像有一群非常不同的主龍類群體決定在中三疊世試水。有趣的是,這些『獨立實驗』中的許多似乎並沒有導致半水生群體的更廣泛輻射,」史密斯說。
B. eremicarminis 標本a) 骨骼概覽;b) 骨骼顏色編碼解釋。圖片來源:Stephanie Abramowicz 拍攝;尼可克萊恩博士繪製
揭示古代適應性和多樣化形態
在三疊紀時期,作為「統治爬行動物」的祖龍出現並分裂成兩組,其中有兩個倖存的代表:鳥類,恐龍的後代,以及鱷魚(短吻鱷、鱷魚和恒河鱷) ,偽鱷類祖龍的後代,例如B. eremicarminis。雖然今天的鱷魚非常相似,大多數人會誤認為彼此,但它們的古代親屬在大小和生活方式上卻大相徑庭。 B. eremicarminis 及其親屬的進化關係表明,偽鱷類在二疊紀末期大規模滅絕後很快就實現了豐富的多樣性——其程度有待在化石記錄中發現。
「最近發現的中三疊紀偽鱷類越來越多,這暗示著該類群早期的形態和生態多樣性以及實驗性活動被低估了。雖然大眾對三疊紀的迷戀主要集中在恐龍的起源上,但偽鱷類在中生代初期確實做出了有趣的事情,」史密斯說。
探索B. eremicarminis 的生態
這個新物種凸顯了三疊紀時期這些古代爬行動物的多樣性,從像Mambawakale ruhuhu 這樣的巨型動物到最近描述的B. eremicarminis 這樣的小型動物,後者可能長達5-6 英尺。 B. eremicarminis 到底有多長,以及它是如何沿海岸生存的,在過去仍是未知之數。只發現了個體頭骨的幾個部分,而且關於它如何進食和狩獵的任何線索也同樣缺失。更清楚的是,B. eremicarminis 很可能生活在離海岸很近的地方。它的四肢保存完好,發育良好,沒有任何水生生物的跡象,如鰭狀肢或骨密度改變。
研究團隊希望取一個名字來向發現該標本的奧古斯塔山脈的原住民致敬,因此諮詢了法倫派尤特肖肖尼部落的一名成員,決定了一個合適的名字。 “Benggwi-Gwishinga”在肖肖尼語中意為“捕魚”,與希臘語中埃及鱷魚頭神索貝克的單詞相結合,創造了新屬名Benggwigwishingasuchus。種名eremicarminis 翻譯為“沙漠之歌”,以紀念NHMLAC 的兩位支持者,他們對西南地區的古生物學和歌劇充滿熱情。因此,全名大致翻譯為「漁夫鱷魚的沙漠之歌」。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