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剖析人畜共通傳染病網絡搭建預測疾病蔓延的新模型
進入互動視覺化介面,探索人畜共患病–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的疾病–在一個國家的複雜互動。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人畜共患病網絡”模型,詳細描述了人畜共患病病原體、宿主、病媒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了解疾病從動物向人類的傳播。研究利用歷史數據確定了奧地利可能發生人畜共患病蔓延的主要宿主社區和界面,強調了”同一健康”方法和提高公眾意識的必要性。
此視覺化圖全面展示了奧地利自然發生的人畜共患病相互作用,並提供了寶貴的流行病學見解。在奧地利的人畜共患病網絡中,每個節點(圓圈)代表人畜共患病網絡中的一個參與者。資料來源:複雜性科學中心
來自複雜性科學中心(Complexity Science Hub)和維也納獸醫大學(University of Veterinary Medicine Vienna)的科學家們剖析了人畜共患病所涉及的複雜互動關係。他們提出了”人畜共患病網絡”的概念,即人畜共患病病原體、宿主、病媒、食物來源和環境之間關係的詳細網絡表述。
流行病學家、CSH研究員Amélie Desvars-Larrive 說:”人畜共患病可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們的研究突出了採用整體方法來了解和管理這些風險的重要性。
人畜共通傳染病可透過直接接觸受感染動物的唾液、血液、尿液甚至糞便傳播給人類。例如,咬傷(狂犬病)、抓傷(貓抓病)或皮膚接觸(皮膚真菌)。間接傳播也可透過節肢動物媒介的叮咬(如西尼羅河病毒和蜱傳腦炎)或接觸受污染的物體、環境或表面而發生。
維也納獸醫大學副教授Desvars-Larrive 補充說:”例如,我們食用的食物和水都可能成為人畜共患病的潛在感染途徑。”
探索儀表板,深入了解每年影響20 多億人的人畜共患病。資料來源:複雜性科學中心
人畜共通傳染病通常從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的角度來討論。流行病學家解釋說:”了解複雜的動物-人類-環境界面仍然是一項重大挑戰。”
正如合著者安雅-約阿希姆(Anja Joachim)所指出的,僅僅研究貓糞便中是否存在弓形蟲等寄生蟲並不能說明問題的全部。我們研究的是貓與環境、環境與人類,還是貓與人類的介面? “界面”的概念仍不明確。 Desvars-Larrive補充說:「這促使我們開發出一種新的人畜共患病研究方法,並透過案例研究加以證明。我們希望開發一種方法,研究循環人畜共患病病原體交換的界面。這超越了宿主與病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考慮到了其他感染源,如受污染的環境(如沙坑)或受污染的食物,而這些在建立人畜共患病動態模型時往往被忽視”。
研究人員首先對1975 年至2022 年期間奧地利所有記錄在案的人畜共患病源與病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了系統性的文獻檢索。在此基礎上,他們創建了”人畜共患病網絡”。分析結果最終由CSH 數據視覺化專家楊柳華英製作成儀錶板。
研究小組在奧地利發現了六個不同的人畜共通病原體群落,它們受到高度關聯的傳染病病原體、與人類的接近程度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顯示,包括人類、最古老的馴化物種(包括狗、貓、羊、牛和豬)以及適應與人類共同生活的物種(如家鼠)在內的群落共享的人畜共患病病原體最多。
研究結果也強調了一些動物(如野豬、狗、家貓、黃頸田鼠或浣熊犬)和節肢動物(尤其是蜱蟲)在”連結”宿主群落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Desvars-Larrive說:”了解網路中哪些角色比其他角色更有影響力,這對人畜共患疾病監測計劃非常有幫助,例如,它們可以作為監測人畜共患病病原體流通的哨兵。”
“一體健康”社區面臨的一大挑戰是量化人類-動物-環境界面的相互作用和風險,該方法認為,人類、家養和野生動物、植物以及大環境的健康是緊密聯繫和相互依存的。
這項研究採用了一種基於”同一健康”概念和網絡中特定結構的定量方法,證實在奧地利,人畜共患病外溢最有可能發生在人與牛和人與食物的交界處。 Desvars-Larrive說:「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會帶來人畜共通傳染病感染的主要風險,在我們的研究中,李斯特菌、沙門氏菌和埃希氏菌是最常被報告的病原體。”
流行病學家補充說:「我們也希望透過互動地圖喚起人們的好奇心並開展教育。我們每個人都會接觸到病原體,但只有少數病原體會致病,因此我們不必過於擔心。但是,培養一些意識仍然很重要,例如,如何透過在食物之間清潔刀具來防止交叉感染。向人類和動物傳播一系列疾病,而這些疾病通常很難診斷,因為症狀可能要到幾週後才會出現。 “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