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了100億後,賽力斯的翅膀硬了
「華為問界」終於成為歷史。 7月2日晚,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計劃以25億元的總價收購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及其關聯方持有的919項商標(包括問界系列的文字和圖形商標)及44項相關設計專利。
隨著此次收購完成,AITO問界也將正式成為賽力斯旗下的品牌。
這可能是賽力斯難得挺直腰板的時刻。自與華為合作以來,其就屢次面臨「失去靈魂」的拷問。同時,賽力斯在經營上一直面臨著不小的壓力。據不完全統計,與華為合作的三年多時間裡,賽力斯合計虧損已達百億規模。
7月9日晚間,賽力斯發布業績預告,今年上半年,公司預估營業收入639億元到660億元,年增479%到498%。預計歸母淨利13.9億元到17億元,首次實現轉虧為盈。此次商標收購作價為25億元,已近賽力斯上半年淨利的兩倍。
以此商標交易為界,賽力斯正在醞釀一個更大膽的計畫。
等待多年,賽力斯終於拿回問界
事實上,這已不是華為第一次轉讓商標。今年5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就將其註冊的「享界」商標轉讓給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6月,又把「智界」商標轉讓給了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不過,鑑於問界作為華為「四界」中的領頭羊,其誕生時間最長、知名度也最高,因此直到「問界」商標轉讓,才在業界引起了廣泛關注。
但其實,在此之前,「問界」商標也已經幾經轉手。
需要明確的是,問界汽車完整品牌名稱為“AITO問界”,但從商標的角度來看,其分為“AITO”和“問界”兩個商標體系。
AITO及其LOGO商標一直屬於賽力斯旗下的重慶瀟康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但「問界」商標先前既不屬於賽力斯、也不屬於華為,而屬於一個註冊資本僅有11萬元的第三方公司-北京永安世達科貿有限公司。後者於2021年2月申請註冊「問界」商標,2021年9月獲得註冊。
從公開資訊來看,這家公司與華為、賽力斯都沒有關聯。不過,2023年6月,北京永安世達科貿有限公司將共21個「問界」商標轉讓給了華為。
一年以後的今天,賽力斯將「問界」商標也收入囊中。這意味著,「AITO」和「問界」兩個商標體系,都已被賽力斯收歸麾下。
毫無疑問,這將有助於賽力斯徹底洗刷「代工廠」的質疑,同時,也能進一步彰顯賽力斯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佈收購資訊時,賽力斯也同步發布了由中京民信(北京)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出具的相應評估報告,評估範圍正是這919項商標權及44項外觀專利。
公告顯示,在不改變用途、資產依現有使用方法持續使用等假設條件下,華為持有的部分無形資產於評估基準日2024年5月31日所表現的市場價值為1023304.56萬元,也就是102億。
換言之,賽力斯只花了不到四分之一的價格,就從華為手中拿回了「問界」商標。
一方面,這折射出了華為意圖重新劃定“鴻蒙智行”邊界的目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華為如此“大度”,或許也有感謝賽力斯的投桃報李之意。
從“彈簧廠”到“造車廠”
1986年,賽力斯汽車董事長(創辦人)張興海籌資8000元創立了“重慶巴縣鳳凰電器彈簧廠”,並自主研發了全自動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必需的方絲抱簧,成功改變了相關市場長期被日企產品佔據的局面。
1996年,張興海又創立了重慶長安避震器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摩托車、汽車避震器。幾年後便做到業界領先,甚至長達13年均位居摩托車避震器產業產銷第一。
但隨著各地「限摩令」的到來,賽力斯不得不轉型汽車。 “恰好”,賽力斯趕上東風汽車公司尋找合作夥伴的機會。於是,2003年,雙方合資成立東風渝安車輛有限公司,也就是後面耳熟能詳的東風小康,成為國內汽車業的首個國營加民營的車企。
2005年5月22日,第一輛「東風小康」品牌微車在武漢隆重上市,迅速進入市場前三,其知名度更是一度超過東風汽車其它自主品牌。
2007年,重慶小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更名為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是這一年,東風小康微型車銷量達100萬輛,發展邁入快車道。
2016年6月15日,東風小康在A股上市,同月,後來被譽為「國產SUV神車」的東風風光580也正式發布,一時間風頭無兩。
也是那一年,特斯拉Model 3發布,大洋彼岸的東風小康也開始向新能源車發展,投入25億元,將一級子公司旗下的東康新能源更名為「金康新能源」。
值得一提的是,賽力斯的新能源之路,其實「發家」於特斯拉的老家-矽谷。
2016年,張興海和兒子張正萍前往美國,在矽谷註冊了新能源汽車企業SF Motors,並拿到了小康股份的投資。
SF先是收購了曾經製造過悍馬車型的AM General公司,4個月後,又收購了特斯拉聯合創始人馬丁·艾伯哈德的InEVit公司與團隊,掌握了電力驅動系統、控制系統、電池系統等三電技術。
2017年,小康股份獲得新能源生產資格。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其戰略重點。
2018年,SF5和SF7在矽谷發表。但開局並不順利。
一方面,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車企,想要和特斯拉在同一賽道上脫穎而出,難度猶如登天。
另一方面,從2018年起,中國企業在美國開始遭遇大規模的製裁,SF Motors為避免受到牽連,不得不撤回中國,並將SF Motors品牌注入金康新能源。
此後,SF Motors國內命名為金菓EV。儘管後者也積極冠名綜藝節目,但其知名度始終寥寥,唯一一次大範圍出圈,還是由於其高管發布的“新能源闖紅燈成功概率比燃油車更高”等錯誤言論,而被網友關注。
除此之外,從美國輾轉回國,小康股份的新能源第一場仗,可以說糊得無聲無息。
虧損百億後,一場醞釀許久的“彈射起步”
好在,很快,賽力斯就等來了自己的第二個「白衣騎士」——華為。
2021年,雙方就賽力斯新能源汽車計畫合作協議正式簽約。當年4月,推出簽約後的首款車型-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後者搭載了華為Drive ONE電驅系統和HiCar解決方案。 2021年全年累計銷量為8,169輛,月均銷量680輛。
真正的轉折來自於2021年末。在華為冬季旗艦新品發表會上,壓軸的是一款智慧出行新品-AITO品牌首款車型問界M5。這也是AITO品牌第一次亮相。
2022年3月,AITO問界M5正式開始交付,銷售量逐月遞增。 5月6日,賽力斯的4月產銷快報出爐,4月銷售新能源汽車8552輛,年增187.56%;前4個月累計銷售22752輛,超過2021年全年。
2022年3季度,AITO問界M7上市交付。
要知道,首款問界M5和問界M7,均是基於現有車型改款而來,其中,首款問界M5基於賽力斯SF5改款,而問界M7則是基於東風風光ix7改款。
從這個角度看,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即華為的加持,是賽力斯能夠騰勢而起的最大助力。
2022年7月,小康股正式把公司更名為賽力斯。而此前,賽力斯先前只是集團旗下的一個新能源品牌名稱。
彼時,張正萍對此表示,“希望藉助這次更名,繼續強化賽力斯在用戶心中的品牌認知,這也符合公司向新能源汽車戰略轉型的決心和我們既定的發展方向。”
2023年5月時,AITO問界成為最快達成10萬個下線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車品牌;2023下半年發布的AITO問界新M7上市僅四個月,累計大定突破13萬輛大關,AITO問界M9上市七天累計大定突破3萬輛。
也是在與華為合作三年多後,賽力斯的研發成本、銷售與管理費用不斷上升。致使賽力斯在2021年至2023年三年間,合計虧損額達到了98億元。
不久前,鴻蒙智行發布了2024年6月份全系銷量數據,根據數據顯示,鴻蒙智行全系6月份一共交付46141輛,其中, 問界M9交付17241輛,問界新M7交付18493輛,問界新M5交付7046輛。 6月AITO問界系列共交付新車43146輛,月銷量在新勢力中僅次於理想,位居第二位。今年1-6月份,AITO問界系列累計交付量為18,1193輛,位居中國市場新勢力總銷量榜第二名。
而最新的消息是,問界還有更多新品,已經在路上。
總的來看,賽力斯的故事,其實並不是許多人臆想中的「舊品牌」傍上新勢力之後「死而復活」的橋段。至少從東風小康微型麵包車的成功,以及其對新能源發展趨勢的預測與把控,都足以證明賽力斯的能力與眼光,其實遠在許多車企之上。
否則的話,華為也不會以一個幾乎只有三折的價格,就把幾乎等同於鴻蒙智行整個品牌的「問界」商標,「輕易」轉給了賽力斯。
隨著這次商標轉移動作的發生,賽力斯與華為未來合作的具體模式也更加撲朔迷離,一個在消費者間廣為流傳的擔憂是,華為只負責銷售,售後則要留給賽力斯。那些因看重華為而下單的人,則特別擔心二者的合作出現裂縫。
另據接近華為內部的相關人士對媒體表述,雖然合作的深度不會發生改變,但是雙方合作的分成模式將會發生變化,合作協議會重新簽訂。
對此,賽力斯在公告中提到,雙方將“在原合作框架不變的前提下,把AITO問界打造為世界級新豪華汽車領先品牌,雙方共同實現商業成功。”
這也被外界看作是對下一階段,賽力斯計畫大規模「出海」的一次預告。
而在此之前,無論是出於對潛在「制裁」的敏感性,還是只是單純地能讓賽力斯放手一搏,豪氣地出讓「問界」商標,都能看出華為與賽力斯或許並非“分道揚鑣”,而是越走越近。
鳳凰網科技《風暴眼》出品
作者|老緬
編輯|董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