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批准昆蟲作為食物以多元化策略加強糧食安全
新加坡食品管理局(SFA)批准了16種可食用昆蟲在該國的銷售和消費。新加坡食品管理局批准的昆蟲包括蝗蟲、蚱蜢、粉蟲、蟋蟀和蠶蛹等。該機構表示:“這些昆蟲和昆蟲製品既可以供人類食用,也可以作為動物飼料餵養食用動物。”
根據規定,這些昆蟲不能從野外採集,必須是在主管機關監管的場所養殖的。進口供人類食用的昆蟲和昆蟲產品,必須經過充分處理,以殺死任何病原體。
此外,所有16種可食用昆蟲都只能在特定的生命階段被進口。例如,蟋蟀和蝗蟲只允許在成蟲階段進口,而粉蟲和蠐螬必須作為幼蟲進口。
新加坡食品管理局表示:“由於昆蟲產業剛剛起步,昆蟲在這裡又是一種新的食品,因此,食品管理局製定了昆蟲監管框架,為昆蟲用於食品提供指導。”
作為一個城市國家,新加坡90%以上的食品都是進口的。為了加強糧食安全,新加坡將食物來源多元化定為“核心戰略”,並於2019年定下了所謂的“30·30願景”,即到2030年,新加坡的本地農業生產要足以滿足當地居民30 %的營養需求。
由於國土面積狹小,新加坡沒有太多土地可用於發展傳統畜牧業,例如豬牛羊,而養殖可食用昆蟲可以明顯減少土地的使用。
放眼全球,雖然一些國家的食譜上偶爾會出現昆蟲,但絕大多數人並不習慣將昆蟲視為食物。
不過,聯合國糧農組織呼籲民眾接受昆蟲作為食物,理由是昆蟲不僅營養豐富,也有利於減少碳排放,是一種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
世界經濟論壇2022年發布報告指出:「昆蟲是被忽視的蛋白質來源,也是對抗氣候變遷的一種方式。我們對動物性蛋白質的消費是溫室氣體和氣候變遷的來源。(食用)昆蟲可以在許多方面緩解氣候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