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池企業為何紛紛跑到北非摩洛哥建廠
在美國透過新的補貼政策推出國內電動車生產後,中國企業開始在摩洛哥這樣一個不太可能的地方投資建廠。在丹吉爾(摩洛哥北部城市,位於直布羅陀海峽南部)附近的起伏的丘陵以及大西洋附近的工業園區,中國企業紛紛宣佈建設新工廠的計劃,這些工廠將生產符合獲得7500美元補貼資格的電動汽車零部件。
韓國和墨西哥等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其他國家也有類似投資。
但幾乎沒有哪個國家像摩洛哥這樣見證瞭如此繁榮的投資潮。
根據統計,自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旨在應對氣候變遷的4,300億美元《通膨削減法案》(IRA)以來,至少有八家中國電池製造商在這個北非王國宣布了新的投資計畫。
顧問公司Wood Mackenzie資深電池分析師Kevin Shang表示,透過將業務轉移到摩洛哥等美國的貿易夥伴國,長期主導電池供應鏈的中國企業正在尋求一條新途徑,從特斯拉和通用汽車等美國汽車製造商不斷增長的需求中獲益。
他說:“中國企業絕對不想錯過這場盛宴。”
自5月以來,美國和歐盟都對中國製造的汽車加徵了重稅。同月,美國也確定了電動車稅收抵免的資格規則。消費者所購買的電動車必須符合關鍵礦物質和電池組件的採購要求,才有資格獲得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
拜登政府表示,這些規定為美國的電動車製造業在投資方面鋪平了道路,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將流入美國。
摩洛哥是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體,收入中位數為每年2,150美元。在丹吉爾、凱尼特拉和賈迪達的農村郊區,美國、歐洲和中國零件製造商的大型工業園區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這些企業都在擴大基礎設施,使摩洛哥成為汽車製造中心,從而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並符合《通膨削減法案》的補貼規則。
政策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在今年稍早的報告中指出,新規使得中國生產商在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如韓國和摩洛哥,增加投資,以規避《通膨削減法案》設定的壁壘。
中國企業在摩洛哥的不少新投資明確提到美國新的補貼政策是主要動因。
許多合資企業表示,它們有能力調整董事會席位和公司治理結構以符合美國的新規定。
這包括中國最大的電池陰極材料生產商之一中偉新材料。去年9月,該公司宣布將與摩洛哥王室的投資集團Al Mada合資,在摩洛哥建立一個耗資20億美元的「全球和泛大西洋地區基地」。
雖然中偉新材料在該項目中的持股比例略超過50%,但其歐洲業務首席執行官萊東聖(Thorsten Lahrs)表示,他相信公司的陰極材料可以符合稅收抵免的資格,並在必要時調整董事會組成。如果不行,公司將轉向包括歐洲在內的其他市場。
他在美國確定相關規定之前接受採訪時說:“要搭上通膨削減法案的順風車,你必須迅速行動並遵守相關規定。我們具備調整的靈活性,能夠適應所有規則或解釋的變化。”
這些中國電池計畫包括至少三個合資企業,還有一些涉及摩洛哥與美國的貿易聯繫。
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中德電池製造商國軒高科,該公司去年與摩洛哥簽署了一項投資64億美元的協議,建造非洲首個電動車電池工廠。
在當地投資的還有韓國LG化學(LG Chem)和中國華友鈷業支持的合資企業友山。該公司拒絕提供投資規模的詳細信息,但表示摩洛哥基地意味著他們的陰極產品“將供應北美市場,並得到美國通膨削減法案的補貼,因為摩洛哥是美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國。”
LG化學表示,為符合美國規定,合資企業將根據需要調整股權比例。
今年4月,貝特瑞集團宣布將在摩洛哥建立一個陰極工廠,並指出摩洛哥與美國、歐洲的貿易地位將確保「其生產的大部分產品能夠順利進入這些地區」。
曾在摩洛哥工業和貿易部工作的供應鏈專家阿卜杜勒莫尼姆·阿瑪克拉(Abdelmonim Amachraa)表示,摩洛哥正從其在中美之間的紐帶作用中獲益。
摩洛哥一直在努力加強與東西方汽車供應鏈上下游的連結。該國擁有250多家製造汽車或汽車組件的公司,其中有Stellantis和雷諾等傳統汽車製造商,以及生產座椅、引擎、避震器和車輪的中國、日本、美國和韓國工廠。該產業每年出口價值近140億美元的汽車和零件。
隨著全球向電動車的過渡,摩洛哥或許會成為中國、美國和歐洲爭奪市場份額的意外受益者。然而,其官員擔心,像關稅和補貼這樣的反競爭政策最終可能使吸引投資變得更加困難。
摩洛哥工業和貿易部長瑞亞德·梅佐爾(Ryad Mezzour)在接受採訪時說,所有這些新的投資並沒有完全反映出實際情況。摩洛哥也因所謂的「新保護主義時代」而失去了一些計畫。
但無論如何,這些投資無疑為摩洛哥等國帶來了巨大利益。
電池公司和投資者顧問克里斯·貝裡(Chris Berry)表示,開採關鍵礦物、生產正負極材料以及製造電動汽車的中國公司都迫切希望在摩洛哥投資, 以利用《通膨削減法案》的規定獲利。
貝裡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全球的鋰離子電池供應鏈都會受到中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