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蜥蜴的靈感科學家設計抗震安全建築
在自然界的力量面前,人類總是顯得非常渺小。地震,作為地球上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其破壞力常常令人觸目驚心。傳統建築結構往往難以承受大地震的衝擊,導致頻繁倒塌、嚴重損毀,並造成大量傷亡。
這些悲劇不斷提醒我們,提升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刻不容緩。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揭開新型抗震建築的神秘面紗!
蜥蜴啟發的新型建築系統設計
2024 年5 月15 日,我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受蜥蜴啟發的建築系統的文章,這種建築的問世有望規避地震等外界撞擊可能導致的建築坍塌風險,為我們的生命安全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當地震發生時,地震波會產生週期性振動。當這些地震波與建築物的固有振動頻率相接近時,就會引發共振現象,導致建築物產生更大的振動幅度,加劇建築物的損壞程度。在建築物設計中,一個常見的挑戰是如何在建築物發生初始損壞時,防止損害進一步擴散到整個結構,從而避免引發災難性的全面坍塌。因此,在建築物設計中,關鍵問題是在建築物受到外部衝擊時,如何像蜥蜴一樣迅速做出反應,防止損壞進一步擴散,並避免更大的破壞。
蜥蜴尾部的軟骨組織中有許多預定的斷裂點,當蜥蜴感到危險時,它們會收縮尾部肌肉,使尾巴迅速折斷在這些預定點上。在尾巴折斷後,蜥蜴的身體會分泌出一種黏液來掩蓋斷裂處,以防止感染和減少失血。這種黏液也能夠迷惑掠食者,讓蜥蜴有更多的機會逃脫。受到這種行為的啟發,科學家將提出了「倒塌隔離」概念,並將其應用於新型建築系統的設計。
「倒塌隔離」概念的應用
為了防止地震或外界撞擊等情況下,建築物中損壞部分進一步擴散,科學家們應用「倒塌隔離」概念,透過控制結構系統的失效層級,以隔離由初始大失效引發的崩塌。
科學家在建築物的關鍵部位設置了特定的斷裂點結構。當建築物受損時,這些部位會按照預定的方式斷裂,確保特定元素在最關鍵的組件失效之前先行失效。這樣一來,整棟建築會被隔離成不同的單元,從而增強其抗損性。同時,新型建築系統的不同單元之間具有足夠的連結性,可以彼此重新分配荷載,進一步隔離崩塌傳播。
基於層級結構的倒塌隔離設計(a、基於分層優化的樑柱連接;b、基於層級結構的建築部分倒塌隔離模擬;c、常規建築倒塌場景模擬)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現場測試與結果驗證
為驗證這種「層級式倒塌隔離」設計在實際地震發生中的抗倒塌效果,研究者用混凝土建造了一個長15 公尺、寬12 公尺的雙層建築,與現行的樓房標準層高類似,雙側建築的每層樓高2.6 公尺。研究者進行了雙重測試,首先驗證了建築物在受到小範圍衝擊後連鎖結構防止崩塌的能力,接著驗證了建築物的崩塌隔離效果。
在第一輪測試中,研究者去除了建築轉角的兩根柱子中的一根,結果發現,建築物未出現大面積的崩塌,仍能提供傳統的結構支撐。在第二輪測試中,研究者採用了更極端的初始破壞,他們去除了轉角剩下的那根柱子。結果顯示,基於「層級式倒塌隔離」設計概念製造的建築成功避免了整個結構的坍塌,只有沿著加載路徑的部分建築發生了崩塌。這證明了此種建築設計可以將崩塌限制在限定區域內。
建築設計和測試(a、在不同測試階段拆除的全尺寸預製混凝土和柱結構;b、施工過程中的一層連接;c、施工中預製梁放置後的二層連接;d、在第一階段測試中用於準靜態移除的兩柱裝置;e、角柱拆除採用的三鉸機制)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結語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型抗震建築技術應運而生。這些技術不僅顛覆了傳統建築的設計概念,更在材料、結構、施工等多個方面實現了革命性創新。它們不僅能大幅減少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還能在災難發生後提供更安全的避難場所,建構了守護我們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技術將廣泛應用於各類建築中,讓我們的城市更安全、更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