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追溯到德國蟑螂起源於大約2100年前的亞洲
科學家追溯到德國蟑螂起源於大約2100 年前的亞洲,揭穿了德國蟑螂起源於德國的說法。這種害蟲以其對殺蟲劑的抗藥性和對健康的危害而聞名,仍然是全球關注的主要問題。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沃倫-布斯(Warren Booth)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德國德國蜚蠊起源於大約2100 年前的亞洲,而不是通常認為的德國。這項發現是透過分析來自六大洲的280多個標本得出的。該物種以其對殺蟲劑的抗藥性和與人類棲息地的關聯而聞名,它傳播疾病並引發過敏和氣喘,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圖片來源:Matthew Bertone 和Coby Schal 提供
包括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昆蟲學家沃倫-布斯(Warren Booth)在內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解開了關於最普遍的城市室內害蟲–德國蜚蠊起源的一個具有250 年曆史的謎團。
研究小組對來自17 個國家和六大洲的280 多個標本進行了基因組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這個物種是在大約2100 年前從亞洲的一個外來物種進化而來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本週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從名字來看,德國蜚蠊(Blattella germanica)的起源令人費解,部分原因是它在世界各地的人類建築中無處不在,但在任何自然棲息地都不存在。該物種最早的歷史記錄是大約250 年前(雅)來自中歐(因此得名)。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該屬的多樣性中心在亞洲,因為那裡有它的近親。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研究人員對來自六大洲17 個國家的281 隻蟑螂進行了全基因組標記取樣。最後證實,B. germanica是在大約2100 年前從亞洲蟑螂Blattella asahinai演化而來的,很可能是適應了印度或緬甸的人類居住地。基因組分析重建了兩條主要的全球傳播路線,一條是較早的西向中東路線,與各個伊斯蘭王朝相吻合(約1200 年),另一條是較早的東向路線,與歐洲殖民時期相吻合(約390 年)。雖然歐洲並不是德國蟑螂早期馴化和傳播的中心,但歐洲在長途運輸和溫控飼養方面的進步很可能對德國蟑螂近期的全球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加了其成功擴散到新地區並在新地區立足的機會。德國蜚蠊的全球遺傳結構進一步支持了這個模型,因為它與地緣政治邊界基本一致,這表明在國際商貿出現後,區域橋頭堡族群得以建立。
德國蜚蠊進化後,從東南亞擴散到世界各地,與人類為伴。除了迅速傳播之外,德國蜚蠊還對多種殺蟲劑產生了抗藥性,因此很難使用非處方產品對其進行控制。
布斯認為,德國蜚蠊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因為它與疾病傳播、食物污染以及引發氣喘和過敏有關。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