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靠自己的叫車司機:收入下滑後,也“快不想交了”
上海叫車司機孫磊換了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後,產生了「上岸」的感覺。他對第一財經表示,全職當叫車司機的8個月時間內,由於租車產生的費用,他每天都有接單壓力。有別於坐班時公司負責五險一金,全職叫車司機並沒有保障,也讓孫磊產生了不小的危機感。去年年底經過幾個月的尋找,最後孫磊獲得了一份月薪7000元的工作,單位負責員工的五險一金讓孫磊覺得更有安全感。
中國的叫車司機人數超過百萬,叫車平台超過300家。一家叫車平台公司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據她所知,絕大多數叫車平台都不負責司機的社會保障。記者採訪了數位叫車司機,目前或多或少都會自己購買保障,防止意外發生時沒有依靠。
不少駕駛者認為,叫車平台也有責任為駕駛提供相應社會保障。對於叫車司機這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監管層也正在探索及推動相關保障措施。
保障靠自己
作為一直在路上的職業,叫車司機這項工作有一定的危險性。
記者採訪的數位叫車司機,都自己買了一定保障。他們尤其重視涉及人身健康的醫療險和意外傷害險。此外,叫車司機也要為自己的養老提前規劃。
分地域情況看,不少本地司機會選擇自己繳五險一金。而外地司機則選擇在老家購買一些保障,例如農村醫療合作保險。此外,不少駕駛者會購買叫車平台推出的商業險,並認為平台推出的保險更適合駕駛者這群人。
來自安徽的叫車司機李清,已經在南京開了5年叫車服務。他在租車跑網約車以後沒有自繳五險,一是因為價格較高,每個月的費用需要1000多元;二是因為李清並非南京本地人,他認為自己今後不會在南京養老,因此決定不自交五險。
李清表示自己一直在老家繳納養老險、醫療險等,「老家的保險比較便宜,有多個檔次可以選,我交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一年幾百元。」據他了解,其他網約車司機也會在老家購買這類保險作為未來保障。
有別於李清這樣的外地司機,本地司機會更傾向自費繳五險。
北京司機陳宇表示,開網約車後他一直自費繳納彈性就業社保。他表示,社保費用每年都在提高,已經從之前的每月1,600元漲至將近2,000元。以全年計算,陳宇目前一年的社保費用超過2萬元。對此,陳宇表示“快不想交了,太貴了。”
「對於保障,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我的想法是如果不交社保,以後開不動車沒有收入的時候該怎麼辦?現在交了社保,以後會有退休金,看病什麼的也有醫保。除非有家底可以不用擔心未來的問題,不過有家底也不會選擇開叫車了。
南京叫車司機張琳失業後選擇開叫車,她認為叫車這份工作時間自由,多勞多得。身為本地司機,張琳也堅持自己要繳社保。據張琳觀察,周圍的本地司機也會為自己交社保,而外地司機多數選擇在老家購買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除了自己購買社保,也有司機購買了平台推出的保險。
成都叫車司機王馨表示,雖然自己會繳五險一金,但也買了平台推出的一些保險。 “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平台保險比較合理的地方是可以通過出單情況扣費,出單金額高那就扣得多,接單的收入低保險扣費也低,司機能有保障。”
佛山叫車司機林東在老家購買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每年花費約600元。同時,林東也購買了平台提供的重大疾病保險,每天1元。但他沒有給自己購買養老保險, 「能不能活到收退休金都成問題。」不過,他同時表示,自己對養老有所規劃。
陳宇並不認可平台推出的保險,他認為「這類保險說會提供保障,但是我們不知道出了問題之後是否真的有保障,賠償是否麻煩。不如醫保這類更可靠的保障,看病時怎麼使用就怎麼使用。
現在,司機更願將錢抓在手上
和過往的收入對比,李清認為現在的市場越來越難。
李清目前的月收入相較於前兩年幾乎減半,而工作時間比原來時間還要長。 “目前我每個月流水大概1萬多一些,去掉車租和充電費,一個月也就剩6000元左右。”
兩年前一個里程為10公里的訂單,李清的收入能達到25元,現在同樣里程的訂單到手收入僅在13到14元。李清觀察到,過去平峰期1公里單價超過2元,現在平峰期有時只有1.3元。對於上述變化,除了競爭激烈外,李清認為行業中出現的訂單轉賣情況導致一個訂單被多個平台收取費用,層層抽傭後讓到手價格變低。 “現在的物價都在上漲,但是唯獨出行行業價格正在下降。”
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司機最關心的還是當月的收入,而不是長遠的保障。他們花錢買未來保障的意願在降低。
李清稱,現在“我不關注什麼保障,我就關心價格,我一個月收入有多少錢。”
從職涯規劃看,李清表示很多司機都以叫車為過渡,「我從19年堅持到現在,是因為過去這個行業挺賺錢的,現在收入下滑也在考慮轉行,我們這個年齡肯定不會再出去打工了,會考慮自己做點小生意。
王馨也明顯感受到訂單價格的下滑,「2021年剛開始接單時,起價超過10元,現在來自第三方平台的訂單有時起價僅為7元。」除了價格下滑,訂單量也在下滑,王馨回憶剛開始接單時一天最多可以接20單,現在最多就15單。在兩個因素的影響下,王馨的每日流水有了很大下滑,「之前跑一天輕輕鬆鬆就有500多元的流水,現在200多元的流水都屬正常。週末如果平台有獎勵補貼,跑個10小時可能有400到500元,週一到週四就算有獎勵可能也只有300多元的流水。
部分司機不願意再自費繳社保,更願意將錢抓在手上。張琳表示,從周圍司機的反饋看,“有的人沒有那麼強的保險意識,有的人就覺得先多賺錢比較重要。”
在收入下滑之際,自己繳交社保的司機也感受壓力。
張琳先前坐班時單位負責五險一金,如今身為叫車司機,張琳的公積金已經停繳了幾年,她自繳社保。依照最低基數,張琳每月需要繳交1000多元。而在叫車司機的收入下滑後,張琳感受到社保帶給她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每月流水扣除租車費、油費以及保險後,張琳每個月到手只有6,000元左右。
對於司機收入下滑問題,在叫車業工作超過6年的業內人士鄭宜認為,根本原因還是司機規模不斷增加,同時平台因為競爭壓力加劇減少了司機端的補貼,增加了乘客端的補貼。聚合平台轉售訂單的情況雖有發生,但佔比不大,並非引發駕駛者收入下滑的主因。
根據叫車監理資訊互動系統,截至2024年4月30日,各地共發放叫車駕駛證696.4萬本,相較於2023年同期成長28.8%。
過去一年,多地接連發布運力飽和的預警,包括蘇州、重慶等城市。 5月20日,江西景德鎮交通運輸局發布《關於發佈景德鎮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業風險預警的通告》,表示受叫車及從業人員數量快速增加等因素影響,目前市區叫車單車日均接單在15單左右,單車日均運轉收入240元左右,市區叫車運力趨於飽和。
平台如何擔責
司機們也希望平台能夠分擔壓力。
在租車接單之前,李清曾受僱於某出行平台擔任司機,當時平台為司機繳納五險。但隨著平台改變經營模式,李清的五險停繳了。
李清表示,「公司停掉了五險,我就沒有交了。過去算是上班,現在就租車接單。」對於平台是否該承擔司機保障的問題,李清表示「我們司機肯定有這個訴求,如果公司願意交我們肯定也願意交。
李清曾數次擔任叫車司機代表,參加地方交通局關於新就業形態勞工權益保障的研討會議。李清認為首先該捋清楚司機與平台的關係是勞務關係還是合作關係。目前司機都掛在第三方公司上,不屬於叫車平台。不過,李清表示研究後沒有收到後續回覆。
在平台穩定接單了3年的張琳認為,如果司機在某個平台長期工作,可以簽合約來為司機提供保障,公司為穩定接單的司機承擔一部分社保。張琳認為,「平台可以根據司機表流水和工作表現判斷,如果很規矩應該要給交社保,公司承擔一部分,個人承擔一部分。交社保後對留住司機有利,減少司機的流動性。」
叫車產業的流動性較大,張琳周圍的司機退群或更換平台的不在少數,近期退車換工作的司機也不少。她認為平台也需要穩定的司機, “我覺得正常的穩定司機,如果長期在一個平台跑,相當於坐班,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根據個人意願交社保,我認為這個是應該的。”
對於司機提出的根據工作狀況提供相關社保的建議,鄭宜表示從平台角度看也有為困難之處,提供保障後平台需要承擔更多負擔與風險。舉例看,2019年以前,部分出行平台為司機提供底薪以及五險,司機接單後與平台分成。但平台對於駕駛者的工作內容無法進行清晰地掌握,在該模式下駕駛者一旦缺乏主觀能動性,平台需要負擔更多成本。如果司機未達成約定的服務標準,平台會減少相關待遇,但駕駛人能選擇透過勞動仲裁維權,吃虧的往往是平台。
制度如何改進
目前部分城市正在進行對應職業險的試點。
2021年人社部等十部門推出了《關於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的通知》,選取了部分規模較大的出行、外賣平台,2022年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海南、重慶、四川7省市進行職業傷害保障試辦。
鄭宜透露,《關於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的通知》推出後,2022年主流的叫車平台在部分城市開始試辦職業傷害保險。
不過,業界也認為這項保障並不足夠。鄭宜表示除了上述的試點職業傷害險以外,各家平台在提供司機保障方面還有大量的有待改善之處。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錢陳對第一財經表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正大幅增加,用工主體多樣、僱傭關係隱蔽複雜,誰來簽合約、誰來繳費難以簡單界定。
對於平台是否應該為司機提供保障,錢陳認為,司機與某個平台簽訂合約後,平台或公司應該給予相應保障。 2023年推出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規則公示指引》就明確了:平台企業制定或修訂平台勞動規則要遵循合法規範、公平公正、透明可釋等原則;要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公開訂單分配、報酬及支付、工作時間及休息、職業健康與安全、服務規範等與勞工基本權益直接相關的規章制度等。
相關措施也不斷增加。 2023年11月8日,人力資源與社會安全部辦公廳推出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休息與勞動報酬權益保障指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規則公示指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服務指南》,進一步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休息時間、勞動報酬、勞動規則、糾紛化解、權益維護等事宜明確了規定,使得新業態就業人員的權益保障進一步落實。人社部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3月末,已有801.7萬人被納入保障範圍。
今年4月23日,人社部勞動關係司司長李新旺提到,在實施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的同時,將總結經驗、完善政策,適時擴大試點範圍,把更多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納入製度保障。
錢陳表示,相信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接下來也會不斷更新、完善加速填補勞動權益的真空地帶。
如果規範逐漸細化,平台為駕駛提供更多保障也有落地空間。鄭宜表示從政策層面來看,監管機構對於叫車司機這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保障在推進,「在政府支持的情況下,有了一定的約束條件,並且將司機和平台雙方應該承擔的責任和應該享受的權益通過明確的細則進行規定,存在這樣的土壤為司機提供保障,但它需要一個主導方。
(文內孫磊、李清、陳宇、張琳、王馨、林東、鄭宜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