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銷的中國電動車淹沒了全球最大的汽車港口
中國汽車內捲到變成了全球汽車市場的風景。 2024年5月。法國《世界報》勾勒出了中國汽車在歐洲的樣子:比利時的港口被中國汽車淹沒了。在全球最大的汽車碼頭安特衛普-澤布呂赫港,中國品牌的汽車隨處可見。在比亞迪探險家1號滾裝船後面,挪威、日本、德國的巨型貨輪又卸下了數千輛來自東方的機器。
現在,可以停放13萬輛汽車的停車場,已經擁擠不堪。貨車司機短缺、運輸設備不夠,讓前往德國、義大利、波蘭、英國等地的轉運卡車排起了長隊。它們運送的不僅包括BMW、Audi、特斯拉、極星在中國生產的車輛,更多還是MG、蔚來、小鵬、紅旗、歐萌達等中國品牌的車款。
由於部分品牌並沒有事先預定好運輸的車輛,從貨船卸下後,就直接堆放在港口。港口擴建停車場的計劃,遠比不上新運達車輛的速度,情況在惡化中。許多汽車已經在這裡停放了1年、1年半,甚至更長的時間。其中,最多的都是來自中國品牌的車輛:
電動車。
根據比利時方面的預測,2024年會有60萬輛-100萬輛中國製造的燃油車和電動車在安特衛普-澤布呂赫港卸貨。在此之前,每年約有40個品牌的平均340萬輛在此進出。中國品牌成群結隊的到來,讓碼頭更加擁擠。港務局的員工時常抱怨,這裡很多時候都是一團糟:
無法收拾。
同樣狀況也出現在了德國的艾姆登港、西班牙的巴塞隆納港、斯洛維尼亞的科佩爾港口、法國的勒阿弗爾港等歐洲的主要港口。歐洲的碼頭先於各國市場感受到了來自中國汽車海嘯的威力。對此心存不滿的人,把歐洲碼頭和物流的惡夢,全部歸咎於中國汽車:
把歐洲的港口變成停車場了。
其實,歐洲的電動車市場比歐洲的碼頭更擁擠。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提供了數據維度的證明,時至今日,歐洲汽車市場還沒有恢復到2019年年銷1530萬輛的水平,2020年至2023年的種種,所產生的後遺症還沒有完全消失。布魯塞爾的政客們擔憂地球升溫而力推的電動車,在各國補貼政策取消或退坡後,需求正在萎縮。
2024年4月份,在歐洲31個市場中,包括德國、瑞典、瑞士等在內的13個市場,電動車的銷量年減;1-4月份,電動車的銷量為59.3萬輛,在乘用車市場的滲透率出現了接近0.1個百分點。全球第二大市場的電動車的成長速度,已從兩位數降至個位數:
6.5%。
正在逼近的歐盟大選,讓電動車變成了各方賽局的道具。按照正常的預期,在先前後,歐盟多國會發起反電動車的運動,環保人士與被零件製造商裁減的工人,會用行動表達他們的心聲,這會繼續讓電動車的銷售繼續放緩:
烏雲籠罩著電動車。
大眾、賓士、斯特蘭蒂斯、雷諾、福特歐洲等大型汽車集團已對市場的變化做出了調整,放棄或推遲了全面電動化的策略。電動化優先的正確口號,不能帶來對等的效益。本輪歐洲市場的電動轉型,到了臨界點,即便歐洲本土整車廠商生產的電動車也面臨滯銷的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品牌,需要找到更多願意買單的客戶;正在或計劃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品牌,僅靠提高聲量是不夠的,當地的買家並不像中國消費者一樣聽話。在經銷商與代理商們把中國品牌的電動車賣出去之前,他們中的許多人選擇了把港口作為儲存倉庫:
來自中國製造商的電動車數量,遠遠超過歐洲市場需求。
中國汽車品牌拼命湧入歐洲的隊伍在變長,這種場面在中國、歐洲乃至全球更多市場產生了多維的效果:自豪與畏懼、興奮與恐懼、蜜棗與棒槌,疊加出現,以至於更精確的數據被忽略了。
歐洲31國市場中,在售的90個輕型車品牌中,中國品牌佔了22個,這是相當可觀的數字,遠遠超過了日本和韓國品牌的總量。不過,以2023年的終端交付量計算,中國品牌的總銷量僅32.1萬輛,約佔整個歐洲市場2.5%的份額,不足韓國品牌的1/3,與日系品牌至少還有10個百分點的距離。在中國品牌最熱衷的電動車領域,其在歐洲的市佔率不足8%:
日本與韓國品牌在歐洲的遭遇,中國品牌同樣繞不開。
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品牌,其車型的平均售價為4.7萬歐元,與日系品牌相差至少5000歐元,比韓國品牌平均便宜了1萬歐元,離歐洲品牌的均價有2萬歐元的價差。即便如此,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還是登上了求生的貨輪:
中國的電動車在碼頭越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