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繪製了109個國家人類對微塑膠的吸收情況
根據康乃爾大學研究人員對109個國家的微塑膠攝取量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在全球人均飲食微塑膠攝取量中名列前茅,而中國、蒙古和英國在吸入微塑膠最多的國家中名列前茅。
這項研究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它建立在現有數據模型的基礎上,估計了由於未經處理的塑膠碎片降解並擴散到環境中,人類在不知不覺中攝入和吸入了多少微塑膠。康乃爾大學的研究考慮了每個國家的飲食習慣、食品加工技術、年齡人口統計和呼吸頻率――所有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每個國家居民消費微塑膠的方式存在差異。
能源系統工程教授尤鳳奇表示:「國家對微塑膠的吸收是塑膠污染和公共健康風險的關鍵指標。」尤鳳奇與博士生趙翔共同撰寫了這項研究。
研究透過彙編水果、蔬菜、蛋白質、穀物、乳製品、飲料、糖、鹽和香料等主要食物類別中微塑膠濃度的數據,來評估飲食吸收。這些模型還使用了詳細說明這些食物在不同國家消費多少的數據。例如,印尼和美國的人均食鹽消費量大致相等,但印尼食鹽中的微塑膠濃度是美國的100倍左右。
總體而言,研究發現,印尼人每月食用約15克微塑料,比其他國家都多,其中大部分塑膠顆粒來自海鮮等水生來源。從1990年到2018年(模型使用的日期範圍),每日微塑膠消費量增加了59倍。據估計,美國人每月從飲食中攝入的微塑膠約為2.4克,而最低的是巴拉圭,為0.85克。
研究人員利用空氣中微塑膠濃度、年齡統計數據和人類呼吸速率數據來計算吸入的微塑膠。中國和蒙古的居民位居榜首,每月吸入的顆粒物超過280萬人。美國居民每月吸入約30萬個微粒。只有地中海及附近地區的居民呼吸較少。
「發展中經濟體的工業化,特別是在東亞和南亞,導致塑膠材料的消費增加,廢物產生和人類微塑膠吸收增加。相反,工業化國家正在經歷一種相反的趨勢,在更多經濟資源的支持下,減少和清除免費的塑膠碎片。聯合國塑膠條約是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將圍繞塑膠生產和處置建立全球規則。該協議預計將於今年稍後完成,重點是國際合作,減少海洋環境中的微塑膠。
這項研究是基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