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復活冷凍18個月的大腦,人類可以「永久保鮮」?
當他們被冷凍,時間彷彿停止了流動。許多影迷奉為神作的電影《星際效應》中,有這麼一段劇情:一群太空人踏上太空之旅後逐個躺入“冷凍艙”,等到數十年後“解凍”再次醒來。在經歷漫長的宇宙航行後,他們依然保持著「冷凍」之前的容貌和體能。時間這把殺豬刀,在他們身上失去了作用。
這樣的虛構情節,在影視和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可見人類多麼希望能夠永久「保鮮」、長生不老。
現實當中,還真有不少勇士嘗試「人體冷凍」實驗。早在1967年,當時72歲的詹姆斯·貝德福德在患癌後主動要求冷凍,並且支付了往後50年的冷凍費,成為世界第一位「冷凍人」。
然而,到了2017年,在萬眾期盼當中,「解凍技術」並沒有讓貝德福復活。他被檢測出早已經死亡,沒有生還可能。一時之間,關於「人體冷凍」的質疑聲如潮水般湧來,市場熱度急劇降溫。
不過,最近復旦大學一項關於「大腦冷凍」的新研究,重新引起大眾興趣和市場熱度。
簡單來說,就是復旦大學研究團隊復活了冷凍長達18個月的人類大腦,打破了低溫科技領域紀錄,也登上Cell子刊的封面。
「人類保鮮」時代,真的要來了嗎?
人體冷凍的“技術底色”和“冒險實驗”
在醫學上判定一個人的死亡標準,通常分為三種:
腦死、生物死亡和臨床死亡。
腦死指包括腦幹在內的全腦功能,都出現不可逆轉的喪失;生物死亡指所有細胞都死亡了;臨床死亡指沒有心跳和呼吸,但細胞還活著。
這就給了一些人想像空間:人類的細胞代謝,會隨著溫度降低而減緩。如果在臨床死亡期內,透過冷凍「暫停」細胞代謝,等到以後再解凍,不就可以實現重生了嗎?
更多人聽到這種說法後,覺得「人體冷凍」很容易實現,不就是:
先冷凍、再解凍、最後復活嘛。
這種說法,跟「把大象放進冰箱只需分三步驟」一樣,太簡單粗暴了。
事實上,冷凍的確會降低細胞代謝,但當有機物中包含的水凝結成冰晶體,就會撕裂細胞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另外,解凍後細胞能否繼續生長也是個問號。
這一次,復旦大學研究團隊在「冷凍和解凍」上都實現了突破。
具體步驟是,研究人員先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培育出大腦類器官,然後將其浸入不同的化學藥劑中,冷凍至少48小時後再解凍,監測其生長和細胞死亡情況。
研究團隊發現由甲基纖維素、乙二醇、DMSO和Y27632組成的化學藥劑效果最為理想——大腦類器官組織解凍後,死亡的細胞最少、生長得更多,這種藥劑被命名為「MEDY 」。
另外,在MEDY中解凍的大腦類器官,在外觀、功能上都與從未冷凍過的同齡類器官非常相似,而且可以繼續生長。
研究團隊不斷延長冷凍時間,目前最長的時間達到了18個月,腦器官解凍後仍有活力。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的這項技術突破,最終或將應用於整個大腦和其他組織。未來,末期病人或將冷凍保存,等待治癒方法的出現。太空人也可以冷凍,等到再次醒來已經到達其他星系。
當然了,這些都只是猜測。未來,復旦大學的這項技術究竟成效幾何,仍有較多不確定性。
把時間撥回到1967年,世界上首個冷凍人貝德福德,進行了不確定性更大的賭博式實驗。只可惜,他賭輸了。
當時,貝德福德的體內被注射了抗凝血藥物,防止全身血液凝固。然後,他的身體被快速降溫,防止細菌滋生繁殖。接著,他的全身血液被換成冷凍保護劑二甲基亞砜,避免水分子冰凍膨脹導致細胞破裂。
最後,貝德福被裹著毛毯,放到裝滿-196℃液態氮的不鏽鋼罐裡。
往後的半世紀,世人都期待他能解凍復活。然而,直到2017年也沒能如願。
這是因為,一方面雖然貝德福德被“冷凍”,細胞停止生長,但如何解凍仍然是個難題。另一方面,人們發現二甲基亞砜這類溶液含有毒性,會讓蛋白質變性,造成血管毒和肝腎毒。
也就是說,貝德福德不僅是一個“凍人”,還成為一個“毒人”。
隨著貝德福德成為“首個吃螃蟹的人”,全球範圍有不少人開始嘗試“人體冷凍”。 《紐約時報》報道,截至2021年全世界約有500人被儲存在冷凍艙中,背後主要是四家人體冷凍公司在運作:
美國的人體冷凍研究所(Cryonice Institute)、阿爾科(Alcor),俄羅斯的KrioRus,中國的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
數據統計,人體冷凍研究所有206具屍體,阿爾科有182具,KrioRus有80具,其他在銀豐等小型機構。
這些屍體背後,發生了太多離奇的真實故事。
四大機構,裝滿了“冷凍屍體”
1、人體冷凍研究所
身為人體冷凍研究所的創立者,羅伯特‧埃丁格又被稱為「人體冷凍法之父」。
他小時候常讀科幻大師雨果主辦的雜誌,其中有個故事講到一名教授把自己的屍體送往外太空,因為低溫屍體被保存下來,後來實現復活。羅伯特對這個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在心裡植入了關於人體冷凍最初的種子。
後來,羅伯特也成為物理教授。當他看到人體冷凍幾乎沒有任何進展,便在1964年出版《永生不死的前景》一書,並首次提出人體冷凍術的概念,希望能夠提升大眾興趣推動技術發展。
1967年,貝德福德的遺體被加州人體冷凍協會進行冷凍。羅伯特看到自己的設想變為現實,便於1976年創立了“人體冷凍研究所”,他的母親成為首位“客戶”。
2011年,92歲的羅伯特逝世。他提前設好遺囑,把自己的遺體存放在「人體冷凍研究所」裡。
值得一提的是,羅伯特的兩任妻子也被冷凍在機構裡,並且被擺放在他的兩邊。
2、阿爾科
在美國,最知名的人體冷凍公司就是成立於1972年的阿爾科。
在阿爾科的客戶當中,有許多中國名人。例如中國女作家杜虹(《三體》出版的終審)、哲學家李澤厚等等。
杜虹在生前就願意嘗試人體冷凍,她認為自己本身就是個科幻迷,“我不去嘗試,誰去嘗試?”
2015年,杜虹因胰臟癌逝世。阿爾科為她做了遺體分離手術,大腦被冷凍保存在杜瓦瓶裡。她的大腦裡面裝了監控的小設備,其他人在電腦上能夠看到相關影像。
阿爾科的手術室
杜虹的女兒期待50年或更久之後,母親能夠「復活」。阿爾科方面則表示,到那時冷凍的大腦可能會裝到更健康的身體上,或是利用3D列印技術、奈米技術、大腦資訊擷取技術等等,讓大腦跟機器實現連結。
這麼聽下來,有點賽博龐克內味兒了。
阿爾科用假人展示真實手術的步驟
另外,中國哲學家李澤厚死後,他的大腦也被冷凍保存在阿爾科。
2010年,80歲的李澤厚接受採訪時,首次披露其「冷凍頭顱」的遺願:「我不會有墓誌銘。但我準備將來把腦袋留下來冷凍,過300年或500年再拿出來」。
他想證明文化是不是影響了大腦,幾百年後是不是可以從他的大腦發現中國文化的殘跡。如果證明有影響,他覺得比他所有書加起來的貢獻都要大。
從他們身上,能感受到為科學和文化進步而奉獻的精神。
3、KrioRus
2005年,八名俄羅斯人體冷凍科學家創立KrioRus。它是第一家在俄羅斯成立的人體冷凍公司,也是歐洲唯一擁有自己冷凍庫的人體冷凍公司。
莉迪亞·費多連科成為KrioRus的第一位客戶,她生前是聖彼得堡的數學老師,夢想再延長200到300年的壽命。在79歲時死於心肌梗塞後,她接受了KrioRus的手術。
但那時候,KrioRus還沒有低溫儲存技術,只好用固體二氧化碳儲存莉迪亞的大腦。並且在一段時間內,大腦被保存在她孫子丹尼爾·費多連科的公寓裡。丹尼爾負責照顧祖母的大腦,每四到五天用乾冰包裝一次。
丹尼爾對未來抱持著期望,他想像祖母復活後能夠選擇自己的新身體。他希望到那時,微型機器人已經發明出來,可以將祖母神經元訊息傳遞到計算機,這些訊息將為新大腦、新身體奠定基礎。
4、銀豐
2017年,中國出現了首例接受人體冷凍手術。
49歲的展文蓮因為罹癌無法治愈,她的丈夫桂軍民想要保留最後一絲生機,於是決定採用人體冷凍技術。過世後,她被銀豐生命科學研究所實施急救措施,接上心肺復甦儀,同時全面降溫,確保細胞存活。
最後,她的屍體頭朝下、腳朝上,被放進-196°C、容積2000公升的液態氮罐內。
桂軍民也無法確定妻子是否能夠復活,但是他依然對未來抱持著期待。後來,桂軍民還走入一段新的感情,但他認為後來的伴侶只是搭夥過日子,真正的妻子依然是冰凍中的展文蓮。
從展文蓮開始,2017年~2021年中國出現了10位冷凍人,其中既有著名的企業家,也有年僅13歲的小男孩。
全球的人體冷凍市場,也逐漸開始升溫。但是,質疑聲也隨之而來。
質疑:人道主義還是金錢生意?
“所謂的’人體冷凍’,只是一種營銷手段。”
2016年,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神經科學教授克萊夫‧科恩如此表示。
加拿大神經學家邁克爾·亨德里克斯也有相似的觀點,他說:
「復活是一種超越技術前景的虛假希望,憑人體冷凍產業所提供的冷凍死亡組織絕對不可能實現」「那些希望從中牟利的人們,應該受到我們的鄙視」。
的確,對很多人來說,液態氮裡裝的不是屍體,而是希望。
在為妻子進行冷凍手術之前,桂軍民跟銀豐方面進行了一番溝通。他大受震撼的是對方對死亡的思考:「死亡」可以有另一種形式,除了土葬、火葬……這些讓人體消亡的葬禮形式,它還可以變成一個「希望」。
希望,讓桂軍民對人體冷凍這件事動心了,他不想讓自己的妻子就這麼消失。接受冷凍手術後,他隔三差五就會跑去銀豐,對著儲藏妻子屍體的液罐說話或放鄧麗君的歌。
那首歌叫《我只在乎你》。
希望,給留在世上的人繼續生活的動力。希望,也能引來資金變成機構發展的動力。
貝德福的冷凍手術,在當時花費了巨額資金:光是冷凍頭部就花了8萬美元,整個軀體花了12萬美元,另外還要支付1萬美元/年的維護費用,時間長達50年。
四大人體冷凍機構的手術費用,也相當不斐。例如,要在人體冷凍研究所進行全身人體冷凍服務及貯存,終身會員的收費為2.8萬美元,非終身會員則為3.5萬美元。另外,隨時候命及運輸服務的收費為8.8萬美元至9.5萬美元。
阿爾科的費用更高,全身冷凍的費用約22萬美元,腦神經系統冷凍費用約10萬美元,會員可使用現金、年金、信託基金等形式支付。
杜虹在阿爾科的手術花了12萬美元,家人為此賣掉了房子還借了錢。李澤厚捐了八萬美金,每年還得付幾百美金會員費。
美國《財星》雜誌稱,阿爾科的客戶包括許多億萬富翁,他們向基金會捐贈大量資金,資助其研究人體冷凍技術。
為了擴大生意規模,這些人體冷凍公司還想出了五花八門的新模式。
例如,在支付方式上,除了用現金還可以用保險。英國《衛報》曾經採訪了人體冷凍研究所的會員維多利亞·斯蒂文,她向英國一家保險公司購買了一項服務——除首期支付費用外,每月向該機構支付36英鎊,可以在去世後享受冷凍服務。
在人體冷凍公司,你甚至還可以冷凍寵物。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人花費數萬甚至數十萬美元來冷凍寵物,具體費用主要取決於動物的大小。公司給的理由是:
你不用在未來獨自醒來。
關鍵是,即便未來真的能讓冷凍人醒來,當他們看到自己的親朋好友全部已經離去,周圍全是陌生人、陌生環境和跟不上的時代,他真的不會孤獨嗎?
有句話說「哀莫大於心死」。心死跟肉體死亡,哪個更讓人絕望?
死亡,一直是人類最原始的恐懼。因此,征服死亡一直是人類最大的目標。
早在西元前6000年的古埃及時代,人類就試圖透過煉金術解鎖永生密碼。現在也有眾多科技大佬在研究長生不老術,有的在研製藥物、有的想要換血,還有的想要冷凍人體。
然而,不管用什麼招數,直到現在人類最長壽的紀錄也只有122歲。
事實上,人類應該更客觀地看待死亡,它本質上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正如已經過世的賈伯斯所言:
死亡是生命最好的發明,它將舊的清除以便給新的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