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命」出海:零跑向左,長城向右
一個多月前,來自英國《金融時報》的消息,表示:比利時Zeebrugge 港的一個汽車碼頭,停放了大量電動車。據知情的業內人士表示,一些中國電動車,已經在歐洲港口停留了長達18個月。港口被當成“停車場”,顯然不是一件好事。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外媒將原因籠統地歸結為2點:
其一,車企預訂了船運交貨時間卻沒安排後續運輸,缺乏運輸卡車,造成物流擁堵;其二,歐洲市場的電動車需求減弱,經銷商分身乏術。
很顯然,港口堆積如山的中國汽車,處處透露出海過程中的不易。但這其中的關鍵點,並不能簡單地一言以概之。
時至今日,中國已成為世界汽車出口第一大國。 2024年初,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491萬輛,中國汽車出口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數據證明,中國汽車出口的“量”,已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不容忽略的一點卻是,如果想要成就真正的全球汽車強國,還需要進一步解決「質」的問題。
出海需要什麼「質」?
簡而言之,所有車企在決定出海的時候,都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搭建一整套完備的體系,包括運輸能力、生產製造、銷售終端、售後服務等。
具體到新能源汽車,我們通常會把新能源汽車出海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中國生產,經海運、陸運等方式,輸送至國外市場;另外一種則是,去到海外各國建廠,透過當地生產、當地銷售的方式,實現整個產業鏈的「出海」。
前者,可以藉助中國完備的新能源車供應鏈,實現生產端的降本增效,雖然尤為考驗物流能力,但好在投入相對較小、見效快;後者投入更大、見效更慢,卻也常常會受到地方政府的歡迎,進而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兩者各有長短,但就目前的出海情況來看,選擇前者的中國車企,佔了一大部分。
這樣的市場現狀,短期內並沒有太大問題,甚至可以帶來更多漂亮的數據。但長期來看,重投入、重資產的後者,似乎更符合所謂的「長期主義」。
如何選擇?
01 “不能讓特斯拉專美於前”
站在歐洲消費者最簡單的需求來看,買車就是為了出行,買新能源車是因為更好用、更舒適、更經濟實惠。總結一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因為更具備產品力,所以才會被青睞。
現在,在歐盟反補貼調查的大背景下,歐洲消費者對中國車存在不小的顧慮。畢竟買一輛來自異國的車,一定會擔心後續的服務保障;如果沒有完善的服務體系、經銷商體係等,風險有點大。
所以,在打消消費者疑慮一事上,特斯拉確實做的好。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Dataforce的數據,2023年,特斯拉Model Y成為歐洲最暢銷的車型,年銷量達到驚人的254,822台,較去年同期成長85.2%,也是第一款歐洲年度最暢銷車型的電動車。
此外,根據德國交通管理局(KBA)發布的數據,特斯拉Model Y也是去年德國最暢銷的純電動車,註冊量約4.58萬輛。
蔚來李斌曾表示:“特斯拉是要成為大眾,而蔚來會堅守自己的定位,就是BBA。”
而今,特斯拉用實際數據和實際行動,真的打到了「狼堡」。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個外來者,一個新能源企業能夠在歐洲汽車市場上,攪動風雲?
或許答案很簡單──品牌信任。
特斯拉透過當地建廠+直營模式,讓歐洲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即使這中間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波折,卻也實實在在地打消了不少消費者的疑慮,建立起足夠高的品牌信任。 (在中國市場,特斯拉也是如此)
品牌信任不可能一蹴可幾,更何況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歐洲市場。
作為例證,其實歐洲2023年暢銷榜Top50中,也有著中國車企產品入榜-MG ZS。根據數據顯示,2023年MG ZS 在歐洲市場的銷售量達到了9,0415輛,較去年同期成長了97%。
為什麼?
名爵在歐洲消費者心中是個“老牌”,1924年成立於英國牛津,2007年收歸上汽集團。正是因為這種“歷史加成”,名爵在歐洲市場倍受青睞,出口數據也變得特別好看。
總的來看,品牌信任難建立,物流能力不充足,體系能力不完備,地緣政治因素橫生……中國車企想要出海到歐洲市場,真的很難。
而且不難預見一點,當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收關稅的政策進一步落實,連帶效應下,歐洲市場的情況還會變得更加複雜。
怎麼辦?
中國新能源車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自己的一套成熟體系。尤其是在產品定義,以及零件供應鏈建置上,中國新能源汽車更是「一騎絕塵」。
汽車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能源汽車進攻“狼堡”,可不能讓特斯拉專美於前。
02 出海,但要高品質的出海
“你可以看到一些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們很早就開始佈局,構建了完善的銷售和售後網絡。這些公司並沒有庫存過剩的問題。”
當被問及「歐洲港口堵滿中國電動車」的相關情況時,莫索夫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Jörg MOSOLF進一步表述:
“只要產品合適、定價合理,並且擁有健全的銷售網絡,市場需求自然會形成。同時,建立一個高效的售後服務網絡也至關重要。”
Jörg MOSOLF的話言簡意賅,直接指出了中國新能源車出海,需要重點提升的「質」。
其實,道理誰都明白,但車企們的選擇卻大不相同。在這一點上,零跑車和長城汽車的表現,就可以看得出來。
5月14日,Stellantis集團和零跑車共同宣布,零跑國際已通過所有必要性審批,並組成。
零跑國際由Stellantis集團和零跑車分別持股51%和49%,總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並將由Stellantis集團中國區管理團隊的忻天舒擔任零跑國際CEO。
今年9月,零跑國際將先在歐洲開啟銷售T03和C10,並計畫在今年底前拓展歐洲的銷售據點至200家。同時,零跑國際也計畫自今年第4季起,進軍印度和亞太、中東和非洲以及南美洲市場。
零跑車的選擇很簡單,讓出部分控制權,借助Stellantis集團的歐洲市場體系力,實現另一個意義上的出海。這與中國汽車產業剛起步時,存在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長城汽車則選擇了「生態出海」這麼一條看起來特別艱難的路。
2024北京車展期間,長城汽車總裁穆峰表示:「今天的國際化關鍵字,變成了新四化:產能在地化、經營本土化、品牌跨文化、供應鏈安全化。它的實質其實就是生態出海,這也是我們長期堅持的國際化策略。
簡而言之,長城汽車就是要“市場在哪裡,就把工廠建到哪裡,把服務體系擴展到哪裡。”
具體到歐洲市場,2023年底,長城汽車全面進軍歐洲市場,大舉進入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和瑞士8個國家。並隨即啟動地產銷規劃,開始研發中心選址,與當地經銷商夥伴簽署協議等。
重資產、重投入是長城汽車“生態出海”的特點優勢,但也是缺點所在,畢竟如果遇到印度市場這種“不講理的”,說不定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但如果長城汽車真的能夠走通這條路,那麼也意味著中國汽車出海,有了新的選擇。
“風浪越大,魚越貴。”
顯而易見,在各種因素影響下,中國新能源汽車想要出海到歐洲市場,變得越艱難。但越是這種市場未明之時,越有機可乘。出海難,門檻高,必然會把一部分車擋在門外,那麼率先進入到門內的車企,就是利益獲得者。
退一步講,中國新能源車出海歐洲,並非完全沒有優勢。
得益於中國內卷的汽車市場,各大車企早已練就了一身「金剛鐵骨」。而在具體車型的產品力表現上,雖不能說是100%的“降維打擊”,其大部分也是“優勢在我”。
所以,高品質出海的重點到底在哪裡?
我想:打造品牌信任,完善經銷商體系、後市場服務體系,就是接下來中國新能源車出海必須要做的事。而且其中不會改變的一點,出海這塊硬骨頭,我們一定能啃下來。
來源:汽車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