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利用重新設計的藥物給予可導致人類癌症的愛潑斯坦-巴爾病毒踩剎車
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V)可導致一系列疾病,包括一系列癌症。最新數據顯示,抑制受感染細胞中的特定代謝途徑可以減少潛伏感染,進而降低下游疾病的風險。巴塞爾大學和巴塞爾大學醫院的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詳細介紹了這項研究。
兩個愛潑斯坦巴氏病毒病毒(病毒顆粒)的電子顯微鏡圖像顯示了圓形的囊殼鬆散地包裹著遺傳物質
60 年前,病理學家安東尼-愛潑斯坦(Anthony Epstein)和病毒學家伊馮娜-巴爾(Yvonne Barr)宣布發現了一種病毒,從此病毒便以他們的名字命名。愛潑斯坦-巴爾病毒創造了科學史上第一個被證實能導致人類癌症的病毒。愛潑斯坦和巴爾從腫瘤組織中分離出了這種屬於皰疹病毒家族的病原體,並在隨後的實驗中證明了它的致癌潛力。
大多數人都是EB 病毒攜帶者:90% 的成年人都感染了這種病毒,但通常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也不會因此生病。大約50%的人在五歲前感染,但很多人直到青春期才感染。急性病毒感染可引起腺熱病,也稱為”接吻病”,感染者可數月無法工作。除了致癌特性外,這種病原體也被懷疑與多發性硬化症等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病有關。
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藥物或經批准的疫苗能夠專門抑制體內的EBV。現在,巴塞爾大學和巴塞爾大學醫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了一個很有希望的起點,可以為EB 病毒踩剎車。他們的研究成果今天(5 月23 日)發表在《科學》雜誌。
克里斯托夫-赫斯(Christoph Hess)教授領導的研究人員破解了感染EBV 的免疫細胞(即所謂的B 細胞)是如何重新編程的。這個過程被稱為”轉化”,它是使感染變為慢性並導致癌症等後續疾病的必要條件。具體來說,研究小組發現,病毒會觸發受感染的細胞加速產生一種名為IDO1 的酵素。這最終導致受感染細胞的發電廠–粒線體–產生更多能量。反過來,EB 病毒以這種方式對B 細胞進行重編程時,新陳代謝的增加和B 細胞的快速增殖也需要這種額外的能量。
在臨床上,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一群在器官移植後患有由EBV 引發的血癌的病人。為了防止移植器官被排斥,必須使用藥物削弱免疫系統。這反過來又使EB病毒更容易佔上風,引發血癌,即移植後淋巴瘤。
在這篇現已發表的論文中,研究人員發現,EB病毒在移植後淋巴瘤確診前幾個月就已經上調了IDO1酶。這項發現可能有助於開發該疾病的生物標記。
“以前開發IDO1 抑制劑是希望它們能幫助治療已確診的癌症,但不幸的是,事實並非如此。換句話說,已經有針對這種酶的抑製劑通過了臨床測試,”Christoph Hess 解釋說。因此,這類藥物現在可能會獲得第二次機會,應用於抑制EB病毒感染,進而治療EB病毒相關疾病。事實上,在小鼠實驗中,用這些藥物抑制IDO1 可以減少B 細胞的轉化,進而減少病毒量和淋巴瘤的發展。 “
“在移植患者中,標準做法是使用抗各種病毒的藥物。”Hess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專門用於預防或治療Epstein-Barr 病毒相關疾病的藥物。”
更多資訊:Bojana Müller-Durovic 等人,針對EBV 的代謝依賴性可阻礙B 細胞轉化,《科學》(2024 年)
DOI: 10.1126/science.adk4898. 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k4898
編譯自/ medical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