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就會跑?人類耐力進化對生存的意義
根據今天發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上的一份報告,獵殺羚羊、駝鹿甚至袋鼠等大型動物的範圍比之前認識到的要廣泛得多。研究人員記錄了16世紀至21世紀全球原住民近400例耐力追逐(一種將獵物追逐到筋疲力盡的技術)的案例。他們認為,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比隱形追蹤更有效。
哈佛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Daniel Lieberman說,這些發現支持了人類演化成捕獵鷂的觀點。 Lieberman說:「沒有人能提出其他解釋,解釋為什麼人類進化到能跑很遠的距離。」他還說,這篇論文的「學術深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幾十年來,一些人類學家一直認為,耐力跑是非洲早期人類最早使用的狩獵技術之一。支持者認為,隨後數千年的追捕獵物的過程塑造了許多獨特的人類特徵,包括我們有彈性的弓形腳,為提高效率而優化的慢收縮肌肉纖維,裸露的皮膚可以散熱,以及驚人的出汗能力。 「天生就會跑」的想法已經成為許多耐力運動員的起源故事。
但是,一群懷疑論者一直對這個理論持懷疑態度。批評者指出,跑步比步行消耗更多的能量,並指出現代覓食者堅持狩獵的說法很少。
然而,當特倫特大學(Trent University)的考古學家、這篇新論文的合著者Eugène Morin在他正在撰寫的一本關於傳統社會狩獵的書中搜尋文獻時,這種追求的跡像不斷出現。當他仔細研究傳教士、旅行者和探險家的早期記錄時,他反覆發現了長跑和追蹤的描述。
對Morin和他的同事來說,這項研究本身就是對耐力的鍛鍊:他們花了5年多的時間探索民族誌文獻和其他來源,調查了大約500年的8000多篇文章。利伯曼說:“我不認為你可以誇大他們付出的努力。”
研究人員在世界各地發現了391份關於耐力追求的歷史報告――比之前所知的多了一個數量級。
例如,加州大學(UC)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進行的文化元素分佈調查中,有一個關於美洲原住民狩獵方法的豐富資訊寶庫。在被調查的141個北美西部社會中,有114個(佔81%)實行某種形式的持久性狩獵。
「它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普遍得多,」合著者Bruce Winterhalder說,他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行為生態學家,也是覓食者理論的先驅學者。 “當它起作用時,它和其他技術一樣好,甚至更好。”
研究表明,有時奔跑比靜靜地追蹤獵物更有效。跑步比走路消耗更多的能量,但當它成功時,它可以更快地殺死你,並且可以更好地回報你所投入的時間。
作者引用了一種假設的狩獵大羚羊,一種來自非洲南部的大羚羊。在散步時,獵人可能會追上獵物2個小時,走8公里才殺死它。透過將追捕速度加快到每小時10公里――這是許多休閒慢跑者的能力範圍內的小跑――獵人可能會在24分鐘內把獵物趕得筋疲力盡,從而使每投入一段時間所獲得的熱量增加五倍。當捕獵速度更快的獵物時,人類可以依靠我們不尋常的能力,以穩定的速度跑上幾個小時,並透過流汗來保持涼爽。一個熟練的追蹤者可以迫使跑得更快的獵物進入衝刺、過熱、疲憊和最終崩潰的無情循環,然後用長矛或棍棒致命一擊。
如果較快的獵物在雪地、岩石地形、軟沙或潮濕的地面上處於不利地位,獵人也會採取慢跑的方式。蘇丹的獵人整天都在艱難地追捕長頸鹿,因為雨水軟化了地面,長頸鹿的速度變慢了。 Ojibwe獵人穿著雪鞋追捕麋鹿,因為麋鹿陷入深深的積雪中而筋疲力盡。
西雅圖太平洋大學(Seattle Pacific University)的生物人類學家Cara Wall-Scheffler稱讚這篇新論文增加了大量新例子。但她指出,研究自己的發現證實,持續狩獵是罕見的,其他方法在歷史記錄中更為常見。她懷疑這項技術在人類演化中扮演了強大的角色。她說:“每天,在任何地方,選擇表演都更強大,堅持跑步絕對不是每天都發生的事情。這篇論文實際上加倍強調了它的不尋常之處。”
另一些人則對傳統社會的偶然行為能否提供數百萬年前人類祖先可能做過的事情的可靠指導持懷疑態度。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古人類學家Scott Simpson對非洲的人類進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他說,將人類特徵的進化與堅持跑步聯繫起來「可能只是一個故事,也許堅持不懈的尋找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我懷疑這是一個很大的部分。
作者承認,耐力賽跑只是獵人箭袋中的一支箭,其他技巧如集體狩獵、陷阱和圈套、悄悄跟蹤和伏擊等也是如此。然而,他們說,即使舊石器時代的跑步者更像是週末戰士,而不是全職馬拉松運動員,這仍然是一項有用的技能。
“如果你堅持一種方法,”Morin說,“你會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