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釋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之間令人費解的聯繫
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CVD)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這兩種疾病都存在某些生活方式風險和遺傳途徑,包括芬蘭一項研究中發現的與這兩種疾病相關的基因模組。這項發現為這兩種疾病提供了新的生物標記物,可能有助於同時開發針對這兩種疾病的治療方法。
血液基因表現分析確定了一組與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功能基因。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CVD)對全球健康構成重大挑戰。據估計,全球有2.8 億人患有憂鬱症,約有6.2 億人受到心血管疾病的影響。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研究已經強調了這兩種疾病之間的關聯。例如,憂鬱症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而早期有效的憂鬱症治療可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50%。同樣,那些被診斷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通常也會患上憂鬱症。因此,美國心臟協會(AHA)建議對患有憂鬱症的青少年進行心血管疾病監測。
目前還不清楚的是,是什麼導致了這兩種疾病之間的明顯關聯。答案的一部分可能在於憂鬱症患者常見的生活方式因素,這些因素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吸煙、酗酒、缺乏運動和飲食不當。但也有可能這兩種疾病在更深層次上是透過共同的發育途徑相關聯的。
現在,科學家證明,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共享部分發育程序,至少有一個共同的功能”基因模組”。這項結果發表在《精神病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iatry)雜誌上,為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標記,最終可能有助於找到針對這兩種疾病的藥物。
第一作者、芬蘭坦佩雷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比尼莎-H-米甚拉(Binisha H Mishra)博士說:「我們研究了憂鬱症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的基因表現譜,發現單一基因模組中有256個基因的表達水平高於或低於平均水平,使人們患這兩種疾病的風險更高。
作者將基因模組定義為在不同條件下具有相似表達模式的一組基因,因此在功能上可能是相關的。
米甚拉及其同事研究了899名34至49歲女性和男性血液中的基因表現數據,他們都是芬蘭青年研究的參與者。芬蘭青年研究始於1980 年,研究人員從芬蘭的五個城市隨機抽取了近4,000 名3 至18 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從那時起,這些參與者的健康狀況一直受到追蹤調查。
據估計,芬蘭是歐盟國家中精神疾病發生率最高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憂鬱症發生率排名第九的國家。相較之下,芬蘭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相對較低,在全球排名倒數第20%。
2011 年,芬蘭青年研究的研究人員用一份久經考驗的問卷對參與者進行了憂鬱症狀測試:貝克憂鬱量表(BDI-II),症狀越嚴重,分數越高。他們也透過美國心臟協會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評分來測試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分標準從零(最高風險)到七(最低風險)。米甚拉等人為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這些數據。
2011 年,米甚拉及其同事也從每位參與者身上抽取了全血,並採用最先進的基因表現方法對這些樣本進行了分析。他們利用先進的統計學方法確定了22 個不同的基因模組,其中只有一個與憂鬱症狀的高分和心血管健康的低分相關。
“眾所周知,該基因模組中的前三個基因與神經退化性疾病、雙相情感障礙和憂鬱症有關。”米甚拉說:”現在我們已經證明,它們也與心血管健康狀況不佳有關。 “
這些基因參與了諸如發炎等生物過程,而這些過程與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機制都有關係。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這兩種疾病經常同時發生。
共享模組中的其他基因已被證明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頓氏症等腦部疾病有關。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模組中的基因作為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標記。最終,這些生物標記可能會促進這兩種疾病的雙重預防策略的開發。”
參考文獻”Binisha H. Mishra、Nina Mononen、Aino Saarinen、Jorma Viikari、Markus Juonala、Nina Hutri-Kähönen、Nina Hutri-KähönenMishra、Emma Raitoharju、Nina Mononen、Aino Saarinen、Jorma Vinenjid、Jorma Viikari、Markus Juond Mika Kähönen、Olli T. Raitakari、Terho Lehtimäki 和Pashupati P. Mishra,2024 年2 月12 日,《精神病學前沿》。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