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球研究證實自然保育行動確實有效且成本效益比很高
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薈萃分析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證明自然保育工作是有效的。研究表明,擴大這些保護措施可以對阻止和扭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產生變革性影響。這場危機有可能導致生態系統崩潰,地球維持生命的能力下降,同時也會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
保護性繁殖和放歸是薈萃分析中包含的一系列針對特定物種的保育行動之一。 2019年8月,扎帕塔沼澤繁殖保護區孵化的古巴鱷。圖片來源:羅賓-摩爾,Re:wild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對保育行動的影響進行全面的薈萃分析,其研究結果至關重要,因為據記載,有44,000 多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這對穩定氣候的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影響,而這些生態系統為全世界數十億人提供了清潔水、生計、家園和文化保護等生態系統服務。各國政府最近通過了停止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新全球目標,這使得了解保育幹預措施是否奏效變得更加重要。
“如果你只看物種減少的趨勢,很容易認為我們沒有保護好生物多樣性,但你並沒有看到全貌,”該研究的主要作者、Re:wild 執行副總裁Penny Langhammer 說。 “我們在這篇論文中展示的是,保育工作事實上正在阻止和扭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很明顯,保育工作必須被列為優先事項,並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大量額外資源和政治支持,同時我們也要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系統性驅動因素,如不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
維龍加國家公園護林員。護林員在保護保護區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這也是薈萃分析的關鍵保護行動之一。圖片來源:Bobby Neptune
儘管許多研究都關注單一保護項目和乾預措施及其與未採取任何行動相比所產生的影響,但這些論文從未被納入一項分析,以了解保護行動如何以及是否在整體上發揮作用。共同作者首次對包括665 項試驗在內的186 項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這些研究考察了一系列保護幹預措施在全球範圍內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產生的影響,並與沒有這些幹預措施的情況進行了比較。這些研究涵蓋了一個多世紀的保育行動,並評估了針對不同層次的生物多樣性–物種、生態系統和遺傳多樣性的行動。
有效的保護戰略
統合分析發現,與不採取任何行動相比,在大多數情況下(66%),保育行動–包括建立和管理保護區、消滅和控制入侵物種、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管理、減少棲息地損失和恢復–改善了生物多樣性狀況或減緩了生物多樣性的衰退。論文的合著者發現,當保護幹預措施奏效時,它們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
- 在佛羅裡達州的兩個屏障島-卡約科斯塔島和北卡普蒂瓦島–上對入侵的和有問題的本地捕食者進行管理後,蠵龜和最小燕鷗的築巢成功率立即大幅提高,尤其是與其他未進行捕食者管理的屏障島相比。
- 在剛果盆地,有森林管理計畫(FMP)的特許伐木區與沒有森林管理計畫的特許伐木區相比,森林砍伐率要低74%。
- 研究表明,保護區和原住民土地能夠顯著降低巴西亞馬遜地區的森林砍伐率和火災密度。保護區外的森林砍伐率是保護區內的1.7 到20 倍,人為火災的發生率是保護區內的4 到9 倍。
- 人工繁殖和放流提高了愛達荷州中部鮭魚河流域大鱗大麻哈魚的自然族群數量,而對野生族群的負面影響卻微乎其微。與自然繁殖的魚類相比,人工孵化的魚類平均多產4.7 倍的成年後代和1.3 倍的第二代成年後代。
“我們的研究表明,當保護行動奏效時,它們就真的奏效了。換句話說,它們為生物多樣性帶來的結果往往不只是比什麼都不做要好一點點,而是要好很多倍, “論文合著者、肯特大學DICE 保育科學家傑克-比克內爾(Jake Bicknell)說。 “例如,採取措施增加瀕危物種的種群數量往往會使其數量大幅增加。我們研究的大部分案例研究都反映了這一效果”。
即使在少數情況下,與不採取任何行動相比,保育行動未能成功恢復或減緩其所針對的物種或生態系統的衰退,但保育主義者仍從所獲得的知識中獲益,並能夠改進他們的方法。例如,在印度,入侵藻類的物理清除導致了藻類在其他地方的傳播,因為清除過程中藻類被打碎成許多碎片,使其得以擴散。現在,保護主義者可以採取不同的策略來清除藻類,這樣更有可能成功。
薈萃分析中的一項研究考察了圭亞那的一項全國性REDD+ 計劃,該計劃減少了35% 的樹木植被損失,相當於避免了1280 萬噸的碳排放。資料來源:安德魯-斯奈德,Re:wild
這也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共同作者發現最近的保護幹預措施與生物多樣性的正面成果之間存在相關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保育工作可能會越來越有效。造成這種相關性的其他潛在原因包括資金的增加和更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
在其他一些情況下,與不採取任何行動相比,保育行動並沒有成功地使目標生物多樣性受益,反而使其他本地物種無意中受益。例如,保護區內的海馬數量較少,因為海洋保護區增加了海馬掠食者(包括章魚)的數量。
牛津大學生物系副教授約瑟夫-布爾(Joseph Bull)說:「面對生物多樣性的不斷減少,人們很容易失去樂觀情緒。然而,我們的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希望是存在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保護幹預措施似乎比不作為有所改善;當不作為時,損失也相對有限。
雷東達島的假面鰹鳥。該物種從清除島上的外來捕食者中獲益匪淺,這也是薈萃分析中的關鍵保護措施之一。圖片來源:羅賓-摩爾,Re:wild
全球一半以上的GDP(近44 兆美元)在某種程度上或高度上依賴大自然。根據以往的研究,一項全面的全球保護計畫需要投資1,780 億至5,240 億美元,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樣性水準特別高的國家。從這個角度來看,2022 年,全球化石燃料(對大自然具有破壞性)的支出為7 兆美元。這相當於每年保護和恢復地球所需最高金額的13 倍。如今,全球每年用於保育的投資超過1,210 億美元,以往的研究發現,有效的全球野生動物保育計畫的成本效益比至少為1:100。
全球環境基金策略與營運總監克勞德-加斯科因(Claude Gascon)表示:「保護行動是有效的,這是科學清楚地告訴我們的。同樣顯而易見的是,為了確保正面效果的持久性,我們需要對大自然進行更多投資,並持續不斷地這樣做。的規模上採取保護行動。
本文也認為,必須對保護區的有效管理進行更多專門投資,因為保護區仍然是許多保護行動的基石。與其他研究一致,本研究發現保護區整體運作良好。而其他研究表明,當保護區不起作用時,通常是缺乏有效管理和充足資源的結果。如果保護區有充足的資源和良好的管理,就能更有效地減少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展望未來,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呼籲進行更多嚴格的研究,在更廣泛的保育幹預措施中研究保育行動與不作為的影響,如研究污染控制、適應氣候變遷和物種永續利用的有效性,並在更多國家開展研究。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幹事格雷特爾-阿吉拉爾(Grethel Aguilar)說:”75年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一直在推動全球共享保護實踐的重要性。這篇論文對保育成果進行了分析,其嚴謹程度不亞於醫學和工程學等應用學科–顯示了真正的影響,從而指導了在全球範圍內保護自然所需的轉型變革。都真正發揮作用。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