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蜂的巢穴溫度日漸走向極限威脅傳粉昆蟲的數量
世界各地的野生大黃蜂需要類似的巢穴溫度,但它們正隨著全球暖化導致氣溫升高,它們的巢穴可能會因溫度過高而無法成長。由於氣候危機,全球暖化導致世界各地氣溫升高–大黃蜂和人類一樣,正在努力應對無法抵禦高溫的家園。科學家在《蜜蜂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Bee 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文章中指出,氣溫升高可能是全球大黃蜂數量下降的罪魁禍首。
文章的第一作者、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的彼得-凱文博士說:”幾種黃蜂種群數量和分佈範圍的減少可能是由於巢穴和幼蜂過熱造成的。大黃蜂育雛存活受到的限製表明,高溫可能是一個主要因素,儘管大黃蜂具有非凡的體溫調節能力,但巢穴加熱超過約35攝氏度就會致命。
全世界有許多生活在不同環境的黃蜂物種。其中許多物種的減少都與氣候變遷有關,但要確定致病因素卻很困難。然而,透過查閱文獻,凱文及其同事發現了這些物種之間的一個關鍵共性,即它們巢穴的最佳溫度為攝氏28-32 度,而不考慮地理範圍。
凱文說:”我們可以認為,這種相似性反映了不同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的親緣關係。”
由於這種特性似乎在許多物種之間都很常見,因此它在進化過程中的可塑性可能很有限,這意味著大黃蜂很難適應不斷升高的氣溫,並且會努力保持在它們的熱中性區域內–在這個區域內,保持合適的溫度所需的新陳代謝消耗最小。熱應激會使一個物種超出這個範圍,這是很危險的。
“與低溫相比,過高的溫度對大多數動物和植物的危害更大。”凱文說:”在低溫條件下,不能通過新陳代謝調節體溫的生物只會減慢速度,但當溫度過高時,新陳代謝過程就會開始崩潰並停止,很快就會死亡”。
凱文及其同事回顧了180年的文獻後發現,黃蜂似乎能夠在高達36攝氏度的環境中生存,並在30-32攝氏度左右的環境中達到最佳發育狀態–儘管這可能因物種和生物地理條件而異。雖然大黃蜂有一些行為適應能力,可以進行體溫調節,但這可能不足以應對氣候變遷。
此外,大黃蜂蜂群也是一個”超級有機體”,其繁殖能力取決於蜂群的集體生存和繁殖。一隻大黃蜂可能比另一隻大黃蜂更能適應炎熱的環境,但如果巢穴太熱,無法培育出健康的幼蟲,那麼整個蜂群都會受到影響,而與個體大黃蜂的適應能力無關。
凱文說:「人們對巢穴溫度過高的影響研究不多,這很令人吃驚。我們可以推測,巢溫超過30 多攝氏度可能會非常有害,超過35 攝氏度就會死亡,而且可能很快死亡。
對蜜蜂的研究表明,較高的巢溫損害了蜂王的體力和繁殖能力,並導致工蜂體型變小、體質變差。如果高溫對熊蜂也有類似的影響,使蜂群在較高溫度下產生的健康後代較少,那麼全球暖化就可能直接導致熊蜂數量的減少。
為了確保熊蜂繼續茁壯成長,科學家呼籲對他們所說的熊蜂生態學中未被充分研究的方面進行更多研究:巢的形態、材料特性、溫度和體溫調節。一些熊蜂群可能會調整它們的巢址選擇、形式或行為,以降溫它們的巢。探地雷達可以幫助研究在地面築巢的物種,而對不同溫度下的巢穴進行流動呼吸測定分析,可以幫助科學家衡量巢穴內蜂群所承受的壓力。我們既需要了解不同的蜂群如何應對相同的條件,也需要了解不同的物種如何應對不同的條件,包括一些熊蜂物種是否有更寬的熱中性區,從而使它們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凱文總結說:”我們希望,未來的科學家可以藉鑑我們提出的觀點,並將其應用到他們自己關於大黃蜂健康和對話的研究中。”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