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太陽與外星世界:從塔圖因到現實的科幻之旅
一堂關於雙星的天文課可以從一系列複雜的圖表和數據開始,也可以從電影《星際大戰》中的一個片段開始:天行者盧克仰望他的母星塔圖因的天空,看到兩個太陽在閃耀。哪一個比較容易喚起沉睡的高中生的興趣呢?
研究表明,系外行星的發現對科幻小說產生了影響,使科幻小說對這些天體的描寫更加準確和多樣,突顯了科幻小說在科學傳播中的作用。
科幻小說一直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正如許多科學家所說,科幻小說往往是他們科學生涯的靈感來源。因此,科幻小說有時被用來向大眾傳播科學,甚至傳達複雜的內容。為了確保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有必要了解科幻小說是如何表現實際科學的。
這就是發表在《科學傳播雜誌》(JCOM)上的一篇新論文所做的工作,該論文採用了一種能夠分析大量科幻作品(特別是關於系外行星的作品)的定量方法,表明科學知識的重大變化與科幻文學的變化也是相對應的。
系外行星發現對科幻小說的影響
聖安德魯斯大學聖安德魯斯系外行星科學中心(St Andrews Centre for Exoplanet Science)的研究員艾瑪-約翰娜-普拉寧(Emma Johanna Puranen)和她在該中心的同事艾米麗-菲娜( Emily Finer)、V-安妮-史密斯(V Anne Smith),以及奧地利科學院空間研究所(IWF)所長克里斯蒂安-海林(Christiane Helling)一起,將貝葉斯網絡分析應用於142 部科幻作品的語料庫,其中包括小說、電影、電視節目、播客和視頻遊戲。
在研究中,科學家選擇調查太陽系外行星(又稱系外行星)的表現。 “它們在科幻小說中無處不在。它們無處不在。大多數以太空為背景的故事最終都會有系外行星的場景,”Puranen 解釋說。 “使用系外行星的另一個原因是,1995 年,當第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被發現時,我們的科學認識發生了巨大轉變。”
貝葉斯網路方法允許對科幻小說這個主題進行定量研究,而科幻小說通常只進行定性分析,每次只分析一部作品。在貝葉斯網絡中,所選作品中描繪的系外行星的特徵被表示為一個相互連接的網絡中的節點,使我們能夠了解每個節點如何影響其他節點。
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確定,例如某部作品中的行星被表現為有利於生命的存在,這是否會影響到另一個特徵,以及影響的程度有多大。由於分析的科幻作品分佈在1995 年之前和之後,時間跨度相對較大,因此普拉寧及其同事能夠觀察到,在1995 年之後,系外行星在科幻小說中的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
科幻小說:反映科學進步
普拉寧解釋說:「在傳統的科幻小說中,類地行星和宜居行星的比例很高。這顯然是合理的,因為這些都是人類為其他人類創造的文化產品。但自從發現真正的系外行星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虛構的系外行星實際上變得有點不那麼像地球了”。
事實上,迄今為止科學界實際觀測到的大量系外行星中,絕大多數都與我們的星球大相徑庭,而且很少位於科學家定義的宜居帶,而宜居帶的條件可能更適合我們所知的生命。普拉寧評論說,這個科學現實已經滲透到科幻小說的表現形式中。
研究人員評論說:”我可以推測,也許科幻小說的作者們正在閱讀所有這些關於被熔岩覆蓋或下著鑽石雨的世界的頭條新聞。我認為科幻小說是對科學發現的回應。我認為科幻小說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科學發展狀況,因此,我認為科幻小說可以融入科學傳播,為人們提供一個跳板。它可以向人們介紹一些概念。”
論文”科幻媒體對系外行星的表述”可在JCOM 上免費閱讀: